依然是全程面帶微笑、依然健步如飛,現年已74歲的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2025年全國兩會前的媒體溝通會中坐了近三個小時。
不同于過去幾年黑西裝加白襯衣的經典商務裝,今年劉永好一身中山裝亮相,延續了不久前他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時的著裝搭配。
這場媒體溝通會的問答環節像往年一樣包羅萬象,談到民營企業轉型、三農工作、鄉村振興,也涉及豬周期波動、企業經營策略和海外布局等更具體的話題。
1993年至今,劉永好連續7屆以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身份參加全國兩會,共提交208份提案、建議。在這期間,民營經濟健康成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直是劉永好討論的焦點。
劉永好當天對時代周報等媒體表示,2025年全國兩會他準備了5個提案,圍繞三農問題、民營經濟成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三個方面,包括加快推動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效能;筑牢畜牧業根基,從小規模向大規模邁進,如何讓農民獲利,公司如何與農民共進;如何制定牛奶標準、完善冷鏈物流體系、提升消費者信心等。
在劉永好過去一年的履職調研過程中,圍繞農牧業,他發現了一些難點和問題。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過去兩年他在與農民朋友交流過程中,發現一些很大的問題是“豬的種源怎樣解決”,這有可能成為關鍵問題;本土豬的培育問題;解決豬周期波動、農民增收的問題。
“豬周期波動特別大,三五年一次。高的時候很高,老百姓有意見;低的時候很低,養殖戶和農民有意見。”劉永好表示,新希望承擔了豬周期預測課題的研究工作,希望結合社會數據、企業數據等,找到預測豬周期的好的模型,為調控和生產安排做出預判。通過科研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解決規模集中后‘公司+農戶’良性發展的問題。“這是社會責任的擔當,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他說道。
圖源:受訪者
民營企業要迎接新格局
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的6位發言代表中,有5位是科技型企業和大型制造業企業,劉永好是唯一一位傳統產業的發言代表。
劉永好對時代周報等媒體介紹,傳統產業尤其是農業仍然很重要,一方面這是老百姓離不開的產業,另一方面傳統產業仍是國家經濟主要支柱,不可或缺。而當下的傳統產業必須走新質生產力的道路,必須創新改革,否則就會落后。
當天他的發言主要圍繞農業企業,第一作為民營企業不躺平,要有所作為,迎接新的格局;第二關于農業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比如切菜機器人、無針注射以及冷鏈物流大發展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我們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把時間、空間、溫度、氣體等數十個要素全都在線化,通過人工智能調配極大提升效率和能力,這些都是新質生產力,我們可能會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力。未來我們要樹信心、強科技,推動農業產品轉型升級,爭取做得更好。”劉永好表示。
在劉永好看來,部分傳統企業面臨諸多轉型壓力,包括營銷方式改變、出口受挫、市場消費疲軟、從傳統追求規模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對于新興科技發展的不適應等。雖然中國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不會變,形成的消費能力和經濟格局也并未改變,但在出口壓力越來越大,以及傳統產業卷價格、卷營銷、卷市場的情況下,“最后格局就是利潤很薄,甚至不賺錢。”
他表示,在上述因素影響下,企業的快速成長已經轉變為高質量成長,種種原因帶來的不適應導致一些企業選擇躺平或者焦慮。正是因為這種現象,國家最近一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發放消費品的補貼等,提振了民營企業的信心。
“新希望集團要腳踏實地,用好金扁擔,為農民做貢獻。同時我們要腳踏實地,育好種、養好豬,用金扁擔武裝我們的傳統產業,這是國家的政策,也是時代發展的方向。我們要有新質生產力的武裝,不躺平、不焦慮、認真面對格局。”他說道。
劉永好說,近年來,新希望集團一直用新質生產力“武裝”傳統農牧業,投入了400多億元做轉型發展,這些資金被投入到擴大養豬規模、冷鏈物流、育種、食品發展、科技提升等領域,此后遭遇豬周期,生豬價格從最高點下降三倍,兩年時間低過生豬養殖成本,企業出現虧損。這之后,新希望適度控制規模、聚焦主業,并通過加強管理以及科技助力,讓豬價有所回升,公司也在2024年實現盈利。
今年豬價可能適當下調
1982年,31歲的劉永好與三個哥哥湊齊1000多塊錢開啟創業之路,從養鵪鶉起步到1988年形成飼料主業,再到1997年組建新希望集團,并在1998年將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000876.SZ,下稱“新希望六和”)送到深交所上市。
經過40余年發展,新希望集團在農牧行業的基礎上不斷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橫跨農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鄉、金融投資等相關產業,2023年新希望集團銷售收入超2800億元。
而新希望集團旗下最大的實體產業板塊新希望六和,在2023年營收也已超過1400億元。從飼料業務起家的新希望六和目前主要營收仍來自飼料業務,截至2024年上半年,其飼料業務占總營收比例為66.33%,養豬業務占比為29.60%。
作為新希望過去多年的核心主業,其飼料業務在國內飼料行業多年保持規模第一。根據新希望方面數據,2021年新希望飼料自主生產躍居世界第一,2024年海外銷量首次超過500萬噸;2024年其生豬出欄超1650萬頭。
2019年-2020年,非洲豬瘟的爆發讓國內豬價迎來大幅上漲,新希望在當時大幅增加養豬投入,養豬產能和生豬出欄快速增長。2021年新希望養豬業務進入穩健運營階段,2022年其全年生豬出欄數達到1462萬頭,2023年進一步提升至1768萬頭,位居全國第三。
不過,2021年在生豬出欄量急劇擴張的背景下,國內豬價不斷下跌,并且豬周期在底部盤桓將近三年,無論中小型養殖戶還是新希望等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幾乎都出現了虧損。
2022年底,新希望開始實施“瘦身增肌”策略,出售多個豬場項目,回籠資金;2023年底,新希望做出重大戰略調整,提出“聚焦飼料、生豬養殖與屠宰兩大行業”,將原有的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塊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并轉讓控股權,并將生豬屠宰板塊劃歸主產業統一管理。
2024年第二季度,豬價回升,包括新希望在內的多數生豬養殖企業都宣告在2024年實現扭虧為盈。根據新希望發布的業績預告,2024年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5億-5.5億元,同比增長80.58%-120.71%。
新希望集團常務副總裁、首席運營官李建雄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近兩年企業戰略方向從追求規模轉變為強練內功。2024年新希望收入與上一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背后核心是結構上的調整,其聚焦農業和食品對長期發展有戰略意義。“2024年資產負債率回到70%以內,個別板塊實現50%,資產負債結構非常好,現金流去年實現非常好的增長。”他說道。
針對2025年生豬養殖行業的情況,劉永好表示,去年豬價有所回升,多數企業都已實現盈利,但盈利能否持續、今年如何表現、新希望的母豬保有量是否要增加,都要根據消費市場的變化而定。“我覺得今年豬價有可能適當下行,與此同時,我們通過科技導入,成本也有可能下降。問題和困難總是有的,好在國家政策支持力度蠻大。”他說道。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3-379-0.html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劉永好:民營企業不躺平,要迎接新格局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聽花酒風波這一年:砸錢投放廣告,提供線下免費品鑒,去年四季度營收激增引監管關注
下一篇:金價越漲,這些生意越好做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