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近日,在國家醫保局召開的“保障人民健康 賦能經濟發展”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醫保局價格招采司司長丁一磊在回答價格管理相關話題時特別提出,2025年除了會繼續推進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還專門預設了“互聯網首診”的價格項目,對于人工智能輔助診查納入門診收費也做好了相關準備。
互聯網醫療作為一種新興的醫療服務模式,因其便捷性和高效性受到了廣泛關注。尤其是線上問診服務,在疫情或流行病高發的特殊時期,對于緩解群眾恐慌情緒、引導患者有序就診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疫情之后,各地“互聯網首診”政策有所回收,目前互聯網醫療主要為患者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服務。隨著近年來互聯網醫療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建議探索放寬首診限制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員仲崇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首診不同于互聯網復診,就是主要體現醫療服務價值、滿足醫療服務需求。推進互聯網首診對于社會重視互聯網醫療會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基層醫療機構所承擔的服務內容,比較適合開展一些互聯網首診服務。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國家醫保局只是預設了“互聯網首診”的價格項目,但預設并不代表就會開展。丁一磊在發布會上指出,預設的“互聯網首診”價格項目,一旦技術準入方面條件成熟,就可以立即備胎轉正,無縫銜接。
首診是指患者首次在醫療機構就診時,由首位接診醫師負責的診療過程。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我國實行首診負責制,這就要求首診醫師必須對所接診的患者負責。
互聯網醫療作為一種線上服務形式,在首診方面天然存在一些缺陷,被認為存在一定的診療風險。“互聯網醫療首診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安全。”趙衡認為。
也因此,2018年7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提出,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
根據該試行辦法,醫療機構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時,醫師應當掌握患者病歷資料,確定患者在實體醫療機構明確診斷為某種或某幾種常見病、慢性病后,可以針對相同診斷進行復診。當患者出現病情變化需要醫務人員親自診查時,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立即終止互聯網診療活動,引導患者到實體醫療機構就診。
疫情期間的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出將首診納入互聯網醫療、醫保。
2022年12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通知》,首次放開針對新冠癥狀患者互聯網首診,明確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居家的患者可在線開具治療新冠肺炎相關癥狀處方。
在此基礎上,四川、廣東、天津等地出臺了關于“互聯網首診”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試行價格和醫保支付的相關政策。但沒過多久,多地政策被叫停。彼時有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首診或許只是針對疫情的臨時措施,其定位和功能還需要進一步被完善。
仲崇明認為,國家和地方之所以對互聯網首診如此謹慎,首先在于互聯網首診相對難監管、難管理,關鍵在對互聯網首診服務實質內容的把握;其次,互聯網首診對醫療服務供給側業態運行的沖擊,帶來了效率競爭、競爭節奏命題。
“我們也要明確,互聯網首診不是萬能的,肯定存在一個合理合適的服務范圍、需要較明確、統一的判斷。此外,也要考慮互聯網首診的剛性需求、需求程度,過早放開,可能反而引起一些負面消極評價及用戶體驗。”仲崇明說。
國家醫保局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預設“互聯網首診”價格項目不僅是為了用價格工具更好賦能醫療服務行業,背后也有支持互聯網醫療等新業態發展的前瞻性考慮。
互聯網醫療是醫療服務降本增效提質地開展經營運營的新業態組成,也是延長跟蹤醫療服務、便捷提供醫療服務、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重要窗口。
廣東省衛生廳原副廳長廖新波曾在采訪中表示,常態化互聯網醫療的定位和功能,在于患者可以在基層醫療機構完成傳染病、慢性病等的全流程診療,醫保資金也可以節省大量原來患者在無效住院、治療上的花費。
至于互聯網首診何時應被推進這一話題,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則指出,應該綜合權衡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證質量這四個因素,來判斷互聯網首診是否總體不劣于線下首診。
仲崇明認為,未來互聯網首診可以被常態化推進,而其進入常態化的存在,僅僅還是開始。對于它是否管用,還需要檢驗。但新業態是很大趨勢,伴隨信息化向各行業滲透、輔助,互聯網醫療必然自然融合到全流程,覆蓋一塊服務量。
仲崇明進一步指出,從互聯網復診到互聯網首診,可以支持醫療服務新業態以及醫療服務價值較快發展。同時,也可以倒逼醫療行業競爭。讓消費者、患者來自主選擇,促成醫療服務業大市場較快發展。互聯網首診的主要意義在醫療科技、信息科技、服務科技方面,主要風險在過度使用、過度消耗、虛假交易問題。因此,需要綜合利用市場、政策的雙重調節。關鍵是開始探索。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面對一些難題,因此需要明確服務實質內容、服務范圍,做好供需雙方的引導,要探索互聯網首診的優勢場景,先做供需側最易理解的。同時,對醫療行業做好宣教,鼓勵探索,但避免非理性沖刺。另外,在相關服務量占比上,必要時醫保局可以會同衛健委提出占比限制。”仲崇明說。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7-17397-0.html國家醫保局預設“互聯網首診”價格項目:首診“上網”還有多遠?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