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原因在于,廣西主要幾條大江,漓江、邕江、柳江等在梧州匯成西江,最后通過西江流向廣東出海;反觀廣西出海口——" />
坐擁我國西南方向出海口,廣西卻長期被戲稱為“假的沿海省份”。
其原因在于,廣西主要幾條大江,漓江、邕江、柳江等在梧州匯成西江,最后通過西江流向廣東出海;反觀廣西出海口——北部灣港,無一條區內大江連通。
江河雖多但優勢不大,于是廣西打算以水“改命”。
2022年,接南寧和北部灣港的平陸運河開工,按照最大航道等級建造的百里運河,可顯著縮短南寧乃至西南貨物從內河出海航程,也給運河沿線城市尤其是北部灣港,帶來更多產業機遇。
2024年底開通的龍門大橋,是廣西最長跨海大橋,意在推進北部灣經濟區內部的3座沿海城市(北海、欽州、防城港)邁入“1小時通勤圈”,進而推進廣西沿海地帶更好統籌港口資源、優化分工合作。
然而,被當地賦予重大期待的北部灣經濟區,以及近年陸續推進的龍門大橋、平陸運河,又將為廣西帶來什么?
北欽防一體化
廣西有3個沿海港口,北海港、欽州港、防城港,三者合一組成“北部灣港”。
欽州港與防城港直線距離不算遠,但隔著茅尾海,茅尾海形似“貓尾”探進陸地,兩地開車通行,需沿著長長的“貓尾”繞行,單程90多公里,耗時近2小時。
新近開通的龍門大橋,是“貓尾”上的一“橫”,幾乎將欽州港、防城港以直線連接,將兩地通行時間縮短至20多分鐘,顯著提高兩地通行效率,促進人貨往來。
茅尾海航拍 圖源:圖蟲創意
于當地而言,龍門大橋打通了制約防城港、欽州兩地經濟要素加速融通的卡點,是北欽防一體化的重要一筆。
2019年6月,廣西就提出,要加快北欽防一體化發展,打造設施互通、產業互補、園區協同、服務共享、內外聯動的一體化新格局,以強化北部灣港三港域分工協作、協同發展,更好統籌港口規劃建設運營和港航資源配置。
同年7月,廣西印發《關于推進北欽防一體化和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北欽防一體化發展規劃(2019-2025年)》,對交通方面做出具體布局:打造“1130”快捷區域交通網,建設1小時通達南寧、湛江等周邊主要城市的交通網、三市主城區1小時通勤圈及三市主城區與相鄰園區、港區30分鐘快速通道。
若把視野放寬,龍門大橋作為國家公路網規劃的丹東至東興G228國道廣西濱海公路主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濱海公路除把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座城市連成一體外,向東,可通過G228廣東段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向西,可從東興出越南連通東盟。
細究上述交通規劃,也不難看到廣西近年發展的關鍵詞,“北部灣經濟區”“向海圖強”“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化與東盟國家合作”。
爭奪“水上流量”
在廣西,上一次引發大量關注的建設項目,是平陸運河。
根據規劃,這座耗資700多億的運河,將于2026年完工,全長134.2千米,按內河I級(最大級別)航道標準建設,起于南寧橫州市,連接欽江,直奔北部灣港。
這條運河的作用在于,讓原先流經邕江、匯入西江最終在廣州港出海的貨物,可直接走平陸運河,從北部灣港出海,這一改道將縮短入海航程約560公里。
平陸運河正在建造中 圖源:平陸運河集團有限公司
根據預測,平陸運河建成后,每年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節約的運輸費用將超52億元。與此同時,平陸運河與北部灣港相輔相成,還會顯著促進沿線產業布局及出口業務,帶動沿線城市發展。
廣西此舉,或意在摘掉“假性沿海省份”帽子,盡可能發掘、擴大現有江海資源。
要知道,很長一段時間,雖同在一眾沿海省市名單,但港口經濟之于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作用,卻明顯弱于大多數沿海城市。
其原因在于,廣西的主要幾條大江,漓江、邕江、柳江等在梧州匯成西江,最后西江流向廣東出海;反觀廣西北部灣港,無一條區內大江連通,也被形容為“假出海口”。
古往今來,水利萬物。千百年前,水運是主要物流方式,由京杭大運河及其串聯的長江、淮河,主導著中國經濟乃至政治格局;改革開放之后,全球加工貿易轉移之際,我國一批沿海城市接住機遇,發展制造業,經濟率先崛起。
時至今日,陸空運輸愈加發達,但水運仍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有數據顯示,水運運輸成本僅為鐵路的50-60%,公路的12-15%,空運的4-6%,在降低碳排放、環境污染、噪音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優勢。
坐擁多條大江和出海口的廣西,卻長期難得其利,于是廣西開始在“水”上下功夫。
事實上,不論平陸運河,還是新近開通的龍門大橋,對廣西而言,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服務北部灣經濟區。
從地圖上看,平陸運河建成后,將與橫跨茅尾海的龍門大橋在北部灣腹地形成“十字形”交通網絡,助推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
北部灣經濟區,是指由廣西沿海地區北海、欽州、防城港市及南寧市所轄的行政區域為主組成的經濟區。
從地理上看,北部灣經濟區,向東,毗鄰粵港澳大灣區;向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與泛北部灣各國隔海相望,是大西南乃至整個中國面向東盟的最佳海上通道、陸路通道。
基于這樣的地理位置,北部灣經濟區于2006年成立,2008年國家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
但在沿海經濟開放布局中,從北到南的海岸線上,相比珠三角和長三角,北部灣地區發展明顯較慢。因此,在全國各地區的均衡發展的背景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將會因龍門大橋的建成而加速。
有何挑戰
2024年上半年,北部灣港不僅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32萬標箱,位列全國第九位,且同比增幅高達19.8%,居于全國港口十強的榜首。
把目光拉長至過去6年。2019年,北部灣港集裝箱吞吐量排在全國第15位,至2020年,北部灣港集裝箱吞吐量攀至全國第10,同比增長32.2%,增速穩居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第1位。其后的2021年-2023年,北部灣港吞吐量年年排在全國第9。
北部灣港貨運吞吐快速增長背后,是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北部灣港基礎設施和港航服務水平不斷推進、對外開放持續深化等多方面作用。
伴隨平陸運河將于2026年建成,有觀點指出,北部灣港貨運吞吐量還將迎爆發式增長,而北部灣經濟區,也會加快成為廣西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平陸運河將成廣西經濟發展的關鍵。
但也有不一樣的討論和觀點,作為平陸運河出發點,南寧貨物出海,將最直接、最先收益,但是當地有這么多貨物需要運輸嗎,即平陸運河建成后,“運什么”?其他西南省份是否會將原先主要走廣州港出海的貨物轉走北部灣港,其中要考量哪些問題?
防城港 圖源:圖蟲創意
就當前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挑戰,經濟學者盤和林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北部灣經濟區內的城市規模普遍較小,沒辦法形成規模經濟,且北部灣經濟區尚未加入到全球供應鏈的主航道當中,缺少海外投資,尤其是缺少代工廠。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老板要來中國投資建廠,他大概率會選擇廣東而非北部灣,因為廣東的配套產業豐富,能夠找到所有需要的原料,配件,而北部灣卻很難。”
盤和林認為,西南省份如今出口通道選擇頗多,一條是中歐鐵路線,一條是北部灣,一條是陸路和東盟國家接壤,以及廣州港。其中初級產品和資源類礦產,會選擇通過北部灣減少出口陸路路程,從而節約成本。
但事實上,我國資源出口的量總體是有限,多工序的產品還會選擇走廣州港,因為很多產品要在珠三角完成最后組裝。為此,他建議,北部灣在產業布局的時候,盡可能的向產業上游配套的領域發展,比如手機產業,把這些配件直接運往東盟和南亞,就可以縮短路程,體現北部灣的距離優勢。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107-0.html廣西爭奪“流量”:不止造運河,還造跨海大橋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鄭州能否坐穩“中部第二城”?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