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收規模、清存量……半年之后,銀行互聯網貸款市場將迎來重塑。一周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這份被業內稱為“助貸新規”的文件將于今年10月正式施行,銀行與助貸機構的合作邏輯正面臨重構。伴隨著政策“靴子”落地,銀行也開啟了一系列新動作。4月10日,多位銀行個貸部門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總行集權嚴控規模成為關鍵動作,同時定價機制與息費也將更加規范,自營渠道的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中,一場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變局已然拉開帷幕。
執行總行名單制管理
對銀行而言,助貸新規中的“權限收歸總行”“嚴控規模”是首要關注的重點。監管明確,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應當堅持總行集中管理、權責收益匹配、風險定價合理、業務規模適度的原則,定于10月1日起施行。
將權限收歸于總行,直擊以往分行各自為政的痛點,業務適度則是要求銀行在規模與風險間尋求平衡。
“過去分行自主經營,導致合作機構魚龍混雜,現在要求所有合作必須經總行名單制管理,主要是為了進一步隔離風險”,一位股份制銀行個貸部門人士透露。以消費金融類業務為例,增速控制在15%—20%左右,需要防范過度借貸的風險。有了此前整改經驗,助貸新規存量業務整改難度不大。
部分助貸機構資質參差不齊,風控措施不完善,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一些銀行與大量中小助貸機構合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篩選機制,為后續的風險隱患埋下伏筆。2020年7月,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開始實施,從風險管理體系、貸款合作機構準入等方面對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提出明確要求,并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了兩年過渡期。過渡期本該在2022年7月結束,但由于受疫情影響、宏觀經濟等因素,監管決定將過渡期延長至2023年6月30日。
在長周期整改年限中,清存量、完成對應整改要求已是基本工作。對本次助貸新規存量整改工作,另有多位銀行人士表示,經過了前期的積累,歷史遺留問題已基本整改完畢,此次監管給的時間較為充足,壓力較小。
在挑選助貸機構時,各家銀行已構建起一套清晰可行的策略,根據平臺經營情況、管理能力、風控水平、技術實力、服務質量、業務合規和機構聲譽等多維度進行評估,優先選擇頭部互聯網金融機構及互聯網公司進行業務合作。同時,提出統一性、名單制、先進性、自主性、后評估的原則,并設置基本條件、合作要求、禁止條款。
銀行要求機構規范宣傳表述
助貸新規要求銀行注重發展業務的穩定、持續,而非短期搏一波收益。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過往由于部分銀行在篩選助貸機構時標準不夠嚴苛,或是對合作過程監管不力,導致諸多亂象叢生,投訴量急劇攀升。4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投訴平臺不完全統計發現,開年至今,圍繞銀行互聯網貸款的投訴超150次,主要圍繞在利率與收費、暴力催收現象兩大方向。
部分合作助貸機構在宣傳貸款產品時,對利率及各項收費標準含糊其詞,表面上宣傳低利率吸引客戶,實際放款后,客戶卻發現存在諸如高額的手續費、咨詢費、擔保費等隱性收費項目;一些助貸機構在客戶出現逾期還款時,采用極端手段進行催收。
在規范業務定價機制方面,助貸新規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將增信服務機構向借款人收取的增信服務費計入綜合融資成本,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明確增信服務機構不得以咨詢費、顧問費等形式變相提高增信服務費率。要求商業銀行開展差異化的風險定價,推動貸款利率、增信服務費率與業務風險情況相匹配。
上述城商行個貸部門負責人直言,“據我行觀察,近年來的投訴緣由基本圍繞著能否停催緩催、能否利息罰息減免、能否延期還款或調整還款計劃、能否更新征信、是否涉及高利貸等方面,如果需要變革,需要從根本上修改貸款政策。未逾期、已結清、無借據等投訴錯誤占全量投訴的20%左右。下一步我行將加大貸款政策的宣傳,增強客戶對貸款政策的了解,監控催收不當行為。從息費角度出發,在落實將增信服務費計入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并確保綜合融資成本合規的過程中,采取合同約定及處罰機制”。
“目前,我行已明確禁止使用‘最低利率’‘零手續費’等模糊表述,必須明確年化利率區間及不同還款方式的費用差異。針對第三方合作平臺,要求其在推廣素材中同步嵌入我行統一的‘息費合規聲明’,并通過技術接口實時監測宣傳內容,發現違規立即切斷流量合作。”另一位銀行人士說道。
在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借“咨詢費”等變相收費名目突破利率上限的設計將不再可行,“除已披露的息費項目外,不再向借款人收取其他費用”則通過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強調,保障借款人的切身利益。后續預計,借款人在助貸平臺所承擔的綜合融資成本以及被誘導收費的情形有望得到大幅緩釋。
蘇商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指出,助貸新規要求對助貸合作平臺的風險承擔能力、資產質量與風險控制、經營與收費合規性等,金融消費者保護情況等做重點關注。
加碼自營渠道建設
助貸新規發布后,銀行意識到加碼自營渠道建設的重要性,上述股份制銀行個貸部門人士強調,“相比依賴助貸機構提供的數據,自營渠道獲取的數據更具一手性、完整性和準確性,有助于銀行針對性地開發契合客戶需求的互聯網貸款產品,如為消費頻繁且信用良好的年輕客群定制額度較高、利率優惠的小額消費貸款。我行將進一步提升自營渠道建設能力”。
然而,銀行自營貸款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實力強勁的大中型銀行相比,城商行、民營銀行自營渠道搭建還存在挑戰”,一位民營銀行人士坦言,建設高效自營渠道需先進技術支撐,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實現精準營銷與風險防控。但部分民營銀行在技術研發、系統更新上投入不足,技術水平滯后。同時,缺乏精通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導致在產品創新、系統維護及客戶服務優化等方面力不從心,阻礙自營渠道建設進程。
“未來,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仍需以銀行為行動主體,合作機構主要起到輔助作用,不能反客為主”,在蘇筱芮看來,在自營渠道建設方面,手機銀行App是當前商業銀行線上展業的標配,但部分規模較小的銀行,也面臨著獲客困難、增長乏力等困境。銀行一方面需要持續在互聯網貸款場景營銷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增強手機銀行的互動性,提升營銷活動效果,促進流量轉換,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改善和優化客戶貸款體驗、升級交互功能、開放場景生態,促進客戶忠誠度及轉化率的提升。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9-67047-0.html收縮助貸攻堅自營 銀行互聯網貸款迎變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