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金融業責無旁貸的重大課題和任務。
面對這一重大課題和任務,保險業怎么干?近日,多家大型險企通過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案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為科技創新遮風擋雨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最近,以宇樹科技、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企業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強勢出圈,讓杭州迅速成為許多科創型小企業、新企業的向往之城。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創業興業的“空氣”和“土壤”。政府為民營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保險公司則應當好民營企業的“貼心人”,通過創新產品服務,為民營企業搭建起“保障網”。“保險業要針對民營經濟特點,給出具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方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王國軍認為。
有“數字經濟第一城”之稱的杭州,于2023年2月正式揭開“中國數谷”建設的大幕。2024年4月,“中國數谷”推出數據要素“改革沙盒”,通過構建數據制度空間,為進入“沙盒”的數商企業卸下“思想包袱”,提供包容審慎的必要機制保障,為全國數據要素改革探索可復制的經驗。
改革探索必然伴隨風險。2024年底,扎根浙江的中國人壽財險浙江省分公司,深度參與“中國數谷”數據要素“改革沙盒”機制創新,研發了“供數保”“用數保”“數服保”系列保險產品,并率先上線了面向公開數據加工的知識產權侵權責任保險、數據被侵權損失補償保險及“中國數谷”網絡安全綜合保險等專屬產品。該產品是全國首個針對數據流通交易領域的保險產品,這一全新的風險保障工具為科技企業筑起“防火墻”。
據中國人壽財險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服務萬千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客戶。2024年,該公司為各類科技主體提供風險保障14.28萬億元,賠款支出38.37億元。
如何為科技企業創新發展提供風險保障,已經成為大型險企的一道“必答題”。
帶著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2018年,我國第一家專業科技保險公司——太平科技獲批開業。近年來,該公司聚焦高新技術、專精特新、綠色低碳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民營企業,創新保險產品和模式。首創“科技成果先用后轉履約保證險”,在浙江省26個區縣、四川省樂山市落地推廣;落地全國首單“概念驗證階段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助力科技成果更快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為“出海”逐浪保駕護航
同樣是在浙江,近日,義烏的亦杰供應鏈管理(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亦杰供應鏈”)將寫有“為企業辦實事做出口企業堅強后盾”的錦旗送到了中國信保金華營業部,感謝中國信保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為企業挽回了損失。
亦杰供應鏈成立于2007年,總部位于浙江金華,是一家專注家居用品、日用百貨等消費品出口的中小企業。在義烏,像亦杰供應鏈這樣的出口公司,一頭連著來自全世界的買方,一頭連著義烏小商品城近7.5萬戶市場經營戶。
在一次由金華市商務局與中國信保金華營業部聯合舉辦的宣講會上,亦杰供應鏈了解到出口信用保險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并開始與中國信保合作。
有了風險保障,企業大膽開拓新市場,與斯洛文尼亞一家以電商業務為主的買方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該買方近年來發展迅速,因付款及時,企業與買方合作一直十分愉快。然而,2024年,受俄烏沖突和市場預判錯誤的影響,該買方陷入經營困境,出現了付款延遲、取消部分訂單的情況。在多次溝通未果后,亦杰供應鏈向中國信保報損。
接到報損后,中國信保迅速委托海外渠道與該買方核實債權。該買方以質量糾紛和債務金額需核對為由,遲遲不愿明確具體金額。為幫助企業盡快減損,中國信保要求該買方優先確認75%的債務。今年春節假期前,企業成功收到首期賠付款項約600萬元人民幣,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保障了供應鏈運轉的穩定性。
據了解,2024年,中國信保支持義烏企業出口約43億美元,幫助企業挽回損失超過7200萬元。
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大海中“逐浪前行”。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數量首次超過60萬家,達到60.9萬家,持續為外貿發展注入活力。
針對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資源獲取存在短板的普遍現象,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信保不僅積極幫助民營企業減少經濟損失,而且以精準高效的服務為民營企業穩鏈強鏈提供堅實保障。例如,在上述賠案中,中國信保積極推動買方恢復經營,為雙方重建貿易合作創造條件。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政策性保險的兜底功能,更彰顯了其在維護供應鏈穩定、助力企業長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拓寬民企融資渠道
2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工商聯、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召開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此次座談會的內容就是圍繞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
保險公司如何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中國人保作為金融機構代表在座談會上作經驗交流。
在江蘇蘇州,人保財險探索“政銀保”模式:保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銀行提供貸款、政府提供風險補償和保費補貼。2015年以來,該模式已累計幫助10903戶中小微企業獲得融資248億元。
類似的創新模式在全國多地落地開花。在廈門,人保財險推出科技貸保證保險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在廣州,與當地政府、銀行機構聯合推出“穗貸保”普惠貸款保險模式;在山東,創新“政府+保險+擔保+銀行+產業”模式,為肉牛養殖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險保障。
近年來,人保財險通過“科技貸”“保農振興貸”“助貸險”等創新模式,共為5.08萬家中小微企業及企業主提供風險保障181億元。其中,通過“科技貸”模式支持267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融資64.5億元。
目前,“政銀保”模式已經成為保險業支持民營企業融資的有效路徑,且被廣泛應用。
除了發揮保險增信作用,保險公司還進一步發揮保險資金長周期、耐心資本的優勢,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資供給。
2024年3月,由中國人保資產公司擔任項目總協調人的“中關村科技租賃1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上交所設立。該計劃首期發行規模5億元,資產池中的承租人共36家,均為無外部評級、無債券發行記錄的中小企業,主要分布于大智造、大環境、大健康、新消費、大數據等行業。
2024年12月,中國人壽資產公司發起設立“中國人壽—北京科創股權投資計劃”。該計劃規模50億元,以S份額方式投資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投資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多個硬科技領域,已成功孵化培育眾多優質科技企業,覆蓋民營企業超1200家。
“民營企業是經濟活力的‘風向標’。作為國有大型金融保險企業,我們始終把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作為核心使命,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既為優質民企雪中送炭,也為創新引擎錦上添花,持續激活民營經濟‘一池春水’。”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中國人壽壽險公司通過股權投資,為寧德時代、比亞迪、美團、阿里巴巴、小米集團等諸多民營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助力民營經濟實現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國人壽保險資金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存量投資規模超2400億元;中國人保已發起設立合計規模超過200億元的健康養老基金、科創基金、現代化產業體系基金等,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等領域投資資產規模超過300億元;中國太平保險資金投資民營企業發行的股票136億元、民營企業發行的債券17億元……規模龐大的保險資金正持續流入民營經濟。(記者 付秋實)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9-66958-0.html當好“貼心人” 助力“解難題” 保險業發揮特色優勢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