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香港科技大學上海中心在徐匯濱江成立,港科大將與上海合作打造人才培養、創新驅動和技術融合的國際化生態。
這是港科大首個位于長三角的產學研基地,2025年起,港科大將為碩士研究生提供全新的學習路徑,修讀指定兩年制碩士課程的學生可選擇在上海實習修課一年,在港科大上海中心參與前沿研究、企業實習及創新創業活動。
“我深信,港科大上海中心成立后,憑借其搭建的平臺,我們將充分發揮在多個不同研究領域所具備的獨特優勢,積極推動滬港兩地在科創領域展開深度交流合作,最終達至互利共贏,為兩地的科技發展與創新注入強勁動力。”港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說。
負責港科大上海中心建設的港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擔“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和“創新孵化產業加速”兩大核心功能,將與上海市高校、企業合作打造人才培養、創新驅動和技術融合的國際化生態,合作重點包括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微電子、金融等領域。
“我們一些碩士研究生培養將從一年變為兩年,第二年在上海實習,改變此前研究生的培養策略,把研究生課堂學習和產業經驗結合起來,這對于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微電子等新興產業的人才培養非常重要。而上海是一個合作的不二選擇,這對我們研究生培養將是一次突破。”郭毅可說。
港科大上海中心采取“一中心、兩基地”的協同發展模式。兩個基地分別位于上海徐匯西岸國際人工智能大廈(西岸基地)及上海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漕河涇北楊人工智能小鎮”(北楊基地)。前者將主要聚焦產業生態培育及匯聚產業資源,后者則會著力構筑產學研高地與科研成果的轉化。
其中,西岸基地將通過創新管理模式和引入培育創新項目等方式,集聚香港科技大學生態企業、校友企業,發揮滬港優勢資源的協同效應,構建“創新高度+產業濃度+資本厚度”的三輪驅動模式,打造一個多元化、互聯互通的產業生態系統。
北楊基地則將充分發揮香港科技大學教育資源、科研實力和產業資源的各自優勢,圍繞重點產業、賽道產業和未來產業,培養緊缺領域人才,培育初創企業及具知識轉移潛能的研究項目,通過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孵化器兩大功能,打造滬港產教研合作標桿。
郭毅可表示,本次港科大上海中心選擇落地徐匯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徐匯區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程度很高,將為港科大上海中心構建特色科創生態圈和賦能科技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廣闊沃土。
一方面,徐匯區科技創新濃度高,集聚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等100多家國家級、市級科研機構,上海交大、復旦上醫、創智學院等15所高等院校,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5件,位列全市第一。另一方面,徐匯區產業創新氛圍足,積極布局大模型、區塊鏈、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打造了多個瞄準細分產業的高質量孵化器,不斷培育城區發展的“未來曲線”。
郭毅可直言,人工智能是今天人類社會發展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技術革命,上海和香港都在人工智能領域具備優勢。上海是中國人工智能的重鎮,有很多創新公司、研究機構,特別在徐匯西岸是一個AI聚集區;而香港在AI基礎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處在世界領先的地位。“就拿現在的港科大而言,在最新的QS排名中,我們的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居全世界的第十位,基礎教育和創新能力都是非常強的。”
當天,多家上海知名科創企業與港科大簽署合作協議,涵蓋信息科技、金融、生物醫藥、互聯網、制造業、媒體及旅游業等領域,包括申通地鐵、上海生物醫藥基金、澎湃新聞、百度智能云等,另有云洲智能科技、納德光學和天太機器人等多家企業進駐港科大上海中心。
此外,港科大與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及上海科技大學達成醫學領域的戰略合作關系。港科大正在積極籌建第三所醫學院,本次與四所上海頂尖高校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加深各方在醫學教育、聯合研究、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還將在未來醫學前沿研究、臨床醫學的研究轉化以及培育面向未來的醫學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254-0.html港科大上海中心成立:部分碩士可滬港兩地實習修課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