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國家醫保局去年推出的“免陪護病房”試點政策,正在全國多個地區加速實施。
此前,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旨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多層次和高品質護理服務的需求,減輕患者在院期間家屬的陪護壓力,有效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
上海決定在三級醫療機構中率先開展“免陪照護服務”試點工作。3月15日,首期陪診師試點培訓班已經順利完成。
“隨著上海乃至全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醫療服務需求變得日益多樣化,陪診師逐漸成為醫療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診師的專業化水平直接影響患者的就醫體驗和服務質量?!比珖f委員、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兼醫專委主任朱同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加強對陪診師的職業培訓和資格認證,并將陪診服務與社區醫療、居家養老等服務相結合,構建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服務網絡。
所謂的“免陪護病房”模式,是指通過專業護理人員替代家屬陪護,目的是減輕患者家庭的負擔,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然而,隨著試點工作的推進,兩個核心問題逐漸顯現:如何精確篩選適合該服務的患者?如何在政府指導價的框架內平衡服務的公益性與可持續性?針對這些問題,朱同玉院長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下稱“21世紀”)記者的專訪。
近年來,國家推出多項政策,旨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服務,并推動陪診行業的規范化發展。特別是在“免陪護病房”試點政策的實施方面,近期多個地區明確以“病情穩定但需生活護理”為基準線。
21世紀:鑒于上海作為醫療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其在推進“免陪護病房”試點過程中,如何挑選試點醫院及病區?是否將特定科室(如術后康復、老年病、腫瘤等)作為試點的優先選擇?
朱同玉:衛生健康委員會推出的“無陪護病房”試點政策,確實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回應了民眾的需求,并且貼合上海的實際情況。鑒于上海有四十多家三級甲等醫院,位居全國前列,外地患者數量全國最多,作為疑難雜癥的集中地,上海對“無陪護病房”的需求極為迫切。
然而,由于護工短缺和培訓不足,目前尚無法在所有病房中推廣“無陪護病房”。因此,我們從試點病房開始,具體在哪些病房將試點,會由衛生健康委員會提供具體政策指導。有些病房對“無陪護病房”的需求尤為迫切,例如監護室,這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場所,因此將監護室率先納入“無陪護病房”是迫切需求。對于較重的需要一級護理的患者,如手術后患者,往往術后自理能力較差,需要他人幫助。這些患者也是我們首先需要提供“無陪護”服務的對象。當然,具體標準將由衛生健康委員會制定。
21世紀:免陪護服務需要大量專業護理人員的支持,但上海部分三甲醫院已面臨護理人員緊張的問題。試點中如何解決人員缺口?是否探索“共享護理團隊”“智能化輔助照護”等新模式?
朱同玉:我們知道上海護理隊伍的緊缺,特別是在大型醫院,重癥患者眾多。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擴大護理服務的規模,增加護士的數量。其次,強化培訓是關鍵。護理工作涵蓋了多樣化的需求,其中生活護理可以由護理員來完成,而專業護理,比如手術室和重癥監護室的護理,則必須由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員來執行。
實際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例如香港,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實施了“專家護士”Nurse specialist的概念。建立一個多層次的護理體系變得至關重要,我們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來緩解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并更高效地分配護理資源。但最為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加大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讓更多的人能夠勝任護理工作,肩負起這一重要的責任。
21世紀:上海近年來同時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免陪護病房如何與這些既有政策聯動,構建分級護理體系?
朱同玉: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護理本質上也是分層次的,從病房的一級護理到二級護理、三級護理以及家庭護理等。你剛才也提到了人工智能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目前,我們有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護理平臺等新興事物。未來,我相信人工智能護理,甚至人形機器人,將在3到5年內逐步進入家庭,幫助解決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
在以往,住院患者若需獲得生活護理服務,往往會選擇雇傭護工。然而,護工的費用并不菲。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聘請一位護工的日常費用至少需300元,這無疑構成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若患者住院時較長,護工費用可能超過住院費用本身。
然而,隨著無陪護制度的推行,情況已有所轉變?,F有調研情況顯示,如果醫院取消護工制度,轉而由專業的護理人員提供標準化的陪護服務,每日陪護費用大約只需60元。對于患者而言,一個月的陪護費用僅需1800元,相較于以往,每月可節省數千元。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直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人力成本占比超過60%,部分醫院正面臨虧損的風險。因此,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定價模型,對于實現試點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21世紀:在制定上?!懊馀阏泻舴铡钡恼笇r時,如何在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定位與運營成本(包括人力、耗材、管理等)之間找到平衡點?
朱同玉:構建定價體系乃決定未來能否實現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全國“兩會”期間,我提交了一份提案,初步探討了護工培訓、分級及收費問題。此問題的解決需要衛健部門、醫保部門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出謀劃策,多方參與制定。關于減輕患者負擔,是否可以將具有一定醫療技術含量的生活護理納入醫保,例如一定比例,如10%、20%等,這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制定。
同時,我也注意到,目前無陪護病房的醫保定價尚未全面覆蓋,尚且處于試點階段。未來是否會有更廣泛的覆蓋,或者得到多方支持,以解決患者家庭負擔問題,這需要我們共同探討。
21世紀:在目前上海的試點中,免陪護服務費用是由醫?;?、患者自付、補助按何種比例分擔?對于低收入群體是否有額外補償機制?
朱同玉:社會和諧發展之實現,需仰賴多方面的支持。以醫療保險為例,我國的醫保體系主要旨在保障民眾的基本醫療需求,然而單憑醫保體系難以解決所有醫療問題。任何問題的妥善解決,均非單一力量所能獨立完成,而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諸如保險、慈善機構以及家庭個人,皆應發揮作用,畢竟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承擔著較大的照顧責任,而社會則提供必要的輔助。因此,構建一個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對于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至關重要。
21世紀:政府指導價是否會影響民營醫院或社會化護理機構的參與意愿?上海是否會探索“公建民營”“專項補貼”等模式以擴大服務供給?
朱同玉:我認為這是一條可行之路。因為指導價適用于不同的范圍、不同的病房、不同的護理體系。當前的指導價在價格平衡體系上具有很好的價值。但對于一些特殊需求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指導價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浮動,以更合理地制定價格。
免陪護病房試點的價值,不僅在于減輕家庭陪護的負擔,更在于探索醫療護理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實際上,上海在這方面也持續進行著探索。例如,在醫保支付創新方面,DRG改革下的“護理附加費”試點成為一大方向。
上海市將免陪護服務納入DRG病組支付體系,對符合條件的病種允許附加10%~15%的護理支付權重。例如,關節置換術患者若選擇免陪護病房,醫保額外支付800元/例,以填補醫院成本缺口。試點首月,相關術式患者選擇免陪護的比例從12%躍升至41%。
只有通過精細化患者篩選、創新價格機制、構建產業生態,才能使“免陪護病房”這一模式從政策概念轉化為可持續的民生工程。這也要求醫院管理層思考,如何平衡公益屬性與市場規律,這將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21世紀:作為醫學院負責人,您認為現有的護理教育體系能否滿足免陪護服務對專業能力(如重癥監護、心理疏導)的需求?是否需要增設??谱o理培訓項目?
朱同玉:實際上,我們正致力于此方向的改進。醫學院不僅致力于培養我們的專業知識,還致力于培育我們的人文關懷精神,并在護理科學領域進行深入探索。社會需求多樣,我們需提供專業的護理、陪護、護工等不同體系的服務。在這些體系中,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以實現這一宏偉事業。
21世紀:上海試點中哪些經驗可以提煉為標準化模板(如定價模型、質控模型)?您認為是否有必要推動免陪護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
朱同玉:我們在這個領域已經耕耘數年,實際上,我們每年都在提出相關的提案和政策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不僅出版了專著,編寫了專業書籍,還在制定一些相關標準。何時能將“團標升為地標、地標升為國標”?形成我們國家一個相對可行的標準規范,對大家的執行和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都會有一個積極的指導作用。
21世紀:在免陪護模式下,若患者出現意外,醫院與家屬的責任如何劃分?試點中是否建立了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如護理流程標準化、電子化記錄)?
朱同玉:鑒于這是一個新興領域,出現了一些未曾預料的情況,我們必須確定問題是在家庭、送醫途中還是在醫院產生的。若問題出現在醫院,我們需審視醫院是否履行了其職責和義務。例如,我們是否已經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和提示,是否配備了適當的硬件設施?若這些措施都已到位,那么責任應由未能履行職責的一方承擔。
在全國“兩會”期間,我們注意到最高法院的一些判決案例表現得就很合理。如果醫院在發生問題時已經完全履行了其職責,實際上它不應承擔責任,責任應由那些未能履行職責的一方承擔。目前,我們的法律體系正變得越來越完善、人性化和科學化。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7-17654-0.html專訪上海復旦醫學院副院長、醫專委主任朱同玉:合理配置護理資源,解決“無陪護病房”多樣化需求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