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國際社工日(每年3月的第三個星期二)。目前,杭州一共有1.4萬名專職社工。
“小蕓,我求求你,這是最后一次。再也不要把我送去醫院搶救了,好不好?”
拱墅區和睦路451號的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里,84歲的陳奶奶拽著秦蕓的手指,哆嗦著雙唇,不停地重復著這句話。
這是她第7次請求。
30多歲的秦蕓,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現在是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的一名社工,也是臨終關懷項目的負責人。在福利中心,8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1100多位。9年來,她帶著團隊,共陪伴200多位老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數百張照片
記錄著“人生大結局”
秦蕓還有一個頭銜——“浙江省專業社會工作領軍人物”,這樣的人才,在杭州不足10人。
她學過教育學、心理學,做過數學老師、心理咨詢師。2016年,她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到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做一名專職社工。
成為社工后,秦蕓發現,老人其實很需要心理撫慰,“尤其是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老人,他們更需要關懷和心理上的支持”。
“不過,80歲以上的老人很少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秦蕓說,“他們更需要我們主動走近他們,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2019年,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成立浙江省首家養老機構內部社工工作室——蕓汐工作室,由秦蕓領銜,重點關注護理員的減壓管理和老人的心理社會支持。不久后,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又成為浙江省首批開展臨終關懷項目的試點單位之一。
老人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是什么樣子?如何好好與世界告別?年輕人能為走向生命終點的老年人做些什么?
2020年,秦蕓帶著這些問題,和團隊集中攻關臨終關懷項目,“守護老人在生命最后一程的尊嚴和價值”。
復盤關鍵對話、觀摩督導個案、角色換位扮演……秦蕓一步步摸索,一步步學習,帶著團隊服務了200多位臨終老人。
“摸著石頭過河”的秦蕓,現在已經是一名“老師”,培養專業社工。
在她的手機和電腦里,數百張照片記錄著200多位老人的“人生大結局”,每每打開,都讓她覺得五味雜陳。
“有的老人把我當作女兒;有的老人在臨終時緊緊握著我的手;有的老人苦苦等待了大半輩子,終究等不來最愛的人;有的老人在彌留之際,不停呼喚著老伴的小名……”秦蕓指著一張張照片向我介紹,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她都記得。
臨終關懷的目的是什么?
“在癥狀緩解、心理支持和生活質量提升等方面,為得了重癥或者慢性疾病的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秦蕓說,“這適用于疾病發展的各個階段,不僅僅是在生命末期。”
秦蕓的工作,就是根據老人和家屬的實際需求,開展個案管理,比如,關注他們的情緒、心理,提供心理疏導、資源鏈接等個性化、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讓老人能在愛與尊嚴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關注生命質量
也關注死亡質量
“奶奶,給你照片,笑得真好看。”
“小蕓來了啊,給我看看。”
3月15日下午,在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96歲的周奶奶從秦蕓手里接過一張合影。照片里有兩個人,一邊是周奶奶,一邊是隔壁樓的“老姐妹”。上周,“老姐妹”病重后,周奶奶特意讓秦蕓幫她們拍張照片。
“他們還是希望我留下(身體的)一個部位,讓他們有點念想。你說可以嗎?”拿著合影,周奶奶又說起了孩子們對自己想捐獻遺體的看法。
一面是老人的選擇,一面是家人的不舍。在臨終關懷的過程中,社工們面臨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便是家屬與老人意愿不一致時的艱難抉擇。
曾經,有一位老人不想接受過度醫療,希望平靜離世,但家屬卻認為:不全力搶救,就是不孝順。
在這種情況下,社工們要站在中立的角度,尊重老人的意愿,同時又要顧及家屬的情感,從老人的痛苦、生命質量等多個角度分析,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還有一位老人,彌留之際,昏迷多日,家屬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老人年輕時,非常喜歡吃炸雞。于是,秦蕓買來了一桶炸雞,放在老人床邊。老人在聞到香味后,突然醒了過來,與家人度過了最后的溫馨時光。
對秦蕓來說,那一刻,她深刻體會到,“臨終關懷不僅僅是醫療和護理,也不僅僅只是幫助老人緩解各類不適癥狀,還要細心發現老人的情感需求,讓他們在臨終前少病痛、多舒適、有尊嚴”。
年前,有位老爺子病重,家屬想把他送到醫院治療,但老人只有最后一個心愿,就是在福利中心度過最后一個春節。
經過秦蕓在中間的多次溝通,家屬終于理解了老人的需求。最后,在全家人的陪伴下,老人平靜地離開了。
“我們不僅要關注老人的生命質量,也要關注死亡質量。老人離開后,我們還要關注家屬和其他老人的情緒、心理。幫助他們共同面對死亡,減少恐懼和焦慮。”
為社會寫詩的人
根據浙江省民政廳的數據,截至2024年底,浙江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1200萬,占總人口的25%以上。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臨終關懷的需求日益增長。目前,浙江省僅有5家機構開展臨終關懷服務。
“臨終關懷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秦蕓認為,當下需要更多的社會工作者和專業團隊,為老人和家屬提供支持。同時,也需要加強社會的生命教育,幫助人們正確看待死亡,減少對臨終關懷的恐懼和誤解。
目前,蕓汐工作室正在推動“生前預囑”項目,鼓勵老人在清醒時,提前規劃自己的臨終安排,包括是否接受搶救、財產分配等。
秦蕓說,可能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誤解,認為臨終關懷會做的只是生命末期的護理,其實不然。這是一種全面的照護方式,涉及醫療、心理、社會和精神層面,一旦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了專業評估,預估生存期僅有6個月,養老機構的社工們便會介入,扮演協調者和心靈撫慰者的角色。
秦蕓認為,“這不僅是對老人和家庭的尊重,也是在維護社會穩定”。
昨天是第19個國際社工日,設立國際社工日的目的,是喚起大家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強調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提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形象。
2024年,報名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的人數達188.9萬,創歷史新高。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有116.1萬人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
隨著社會治理對專業社會工作者的需求持續增長,社工的角色也逐漸被人們認可。
社工,是社會工作者的簡稱,并非“社區工作者”,其工作內容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社會救助到兒童保護,從社區矯正到禁毒戒毒。他們,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也被稱為“為社會寫詩的人”。
來源: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3098-0.html“再也不要把我送去搶救了,好不好?”9年來,她陪伴杭州200多位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