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復顯示,張曉宇正式獲批出任友邦人壽董事長。當前,友邦人壽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分改子”后,友邦人壽以激進的擴張策略,硬生生在紅海市場中撕開一道口子。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凈利潤較峰值縮水近半,賠付支出與準備金計提仍在限制盈利能力。
友邦人壽迎來新的掌舵人。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信息顯示,張曉宇正式獲批擔任友邦人壽董事長。資料顯示,張曉宇2000年加入友邦后,在集團內部歷經多層級、多崗位歷練,并于2017年出任友邦人壽首席執行官,成為當時友邦體系內最年輕的中國區CEO。
在此期間,張曉宇見證了友邦多個重要時刻。特別是2020年完成“分改子”改制后,友邦人壽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打破分支機構擴張限制。
此后,分支機構從北京、上海等5地快速拓展至四川、山東、安徽等10個省市,總資產也從2020年末的1986.96億元增至2024年三季度的3821.18億元,增幅達92.31%。保險業務收入更從2020年的397.98億元飆升至2023年的607.61億元,增幅達52.67%。
然而,高速擴張背后暗藏盈利壓力。2021年凈利潤達到83.78億元峰值后,2022年、2023年分別降至58.37億元和42.67億元,同比下滑30.33%和26.91%。盡管2024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回升至45.88億元,仍未恢復2021年水平。
面對“增收不增利”的現狀,張曉宇多次強調需要堅持“長期主義”,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規模向以價值和效益為中心轉變。此番張曉宇出任友邦人壽董事長,能否解決公司盈利以及轉型困局呢?
友邦人壽進入“張余配”時代
繼2024年11月被任命為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邦集團”)區域首席執行官后,近日,張曉宇正式獲批擔任友邦人壽董事長一職。
與前任董事長李源祥不同,1976年出生的張曉宇是友邦體系培養出來的保險干將。據了解,彼時,友邦集團與復旦大學合作成立精算中心,資助學生參加北美精算師資格認證的學習。張曉宇作為復旦大學數學系的優秀高材生,正是在這一契機下加入了友邦。
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加入友邦集團上海分公司后,張曉宇先后在友邦集團中國區精算部、行政管理部及業務發展部任職。在2011年,張曉宇出任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暨業務發展總監;2013年出任原友邦集團中國區首席市場官;2015年出任首席業務執行官,同時負責多元營銷渠道建設。
2017年,張曉宇正式擔任友邦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官,負責友邦集團在中國內地的運營與管理,成為當時友邦體系內最年輕的中國區CEO。
2020年,在中國內地保險業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友邦集團上海分公司獲批改建為友邦人壽,順利完成了“分改子”,成為獨立法人主體,張曉宇也順利擔任友邦人壽執行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如今,張曉宇升任友邦人壽董事長或意味著友邦集團對其貢獻極為認可。
2024年以來,友邦人壽多個高管職位也有變動。其中,接替張曉宇擔任友邦人壽首席執行官一職的是來自平安人壽的“老將”余宏。據報道,去年11月,張曉宇向公司員工發出的內部信中曾提到,平安人壽原總經理余宏將加入友邦人壽擔任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友邦人壽的戰略規劃和執行,以及日常經營管理。
公開資料顯示,余宏是平安人壽第一位女性總經理,在平安體系深耕超27年,在平安人壽任職期間,余宏深度參與了平安人壽的戰略規劃升級,協助推動“4渠道+3產品”改革戰略落地。
此外,2024年,友邦人壽還經歷了總精算師張敏、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官與合規負責人林紅、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陳佳三人的離任。與此同時,新任命谷剛為副總經理兼任首席新機構拓展官,何永豪為總精算師,高漢強為總經理助理兼首席風險官、臨時合規負責人。
高速擴張正酣
友邦人壽正處于高速擴張期。
由于政策原因,友邦保險在1992年成立上海分公司后,多年來僅能在上海、廣東、深圳、北京、江蘇等五地開展業務。2020年“分改子”后,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友邦人壽,并開始快速擴張。
2020年至2024年,友邦人壽在原來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江蘇5地展業的基礎上,在天津、河北、四川、湖北和河南設立新分公司,將業務拓展至10個省市。去年12月25日,友邦人壽獲山東省金融監管局批復,同意友邦人壽山東分公司開業。目前,友邦人壽尚有安徽、重慶、浙江三家省級分公司正在籌建中。
區域覆蓋面擴大直接帶動了友邦人壽資產規模上升,據友邦人壽披露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友邦人壽總資產分別為1986.96億元、2284.66億元、2664.58億元、3194.30億元,同比增長達13.31%、14.98%、16.63%、19.88%。2024年三季度末,友邦人壽總資產再度上升至3821.18億元,同比增長達26.13%,相比2020年末,總資產增幅達92.31%。
與此同時,在承保端,友邦人壽的保險收入同樣持續攀升。2020年至2023年,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397.98億元、453.30億元、510.37億元、607.61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6.59%、13.90%、12.59%及19.05%。2024年前三季度,友邦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為624.2億元,同比增長22.12%。
然而,與資產、營收的顯著擴張相比,友邦人壽的凈利潤卻承受了明顯壓力。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友邦人壽凈利潤分別為15.51億元、83.39億元、57.35億元及41.16億元,2022年、2023年同比下滑31.23%和28.23%。
成本端壓力是利潤承壓的主因。數據顯示,在凈利潤達到頂峰的2021年,友邦人壽當年的賠付支出和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為68.88億元、282.6億元,而到了2022年和2023年,賠付支出分別增長至87.24億元、104.7億元;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也位于高位,分別為259.82億元、383.4億元,顯著擠壓利潤空間。
進入2024年,受資本市場轉暖影響,二三季度友邦人壽凈利潤有所提升,截至三季度末,該公司凈利潤達45.88億元,已超2023年全年,三個季度的綜合投資收益率更是達到了9.07%,超過近三年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需要留意的是,2024年大多數險企的凈利潤都有所提高。據統計,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披露利潤數據的59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里,有42家實現盈利,其中18家實現扭虧為盈;在虧損的17家險企中,有7家實現了減虧。因此,友邦人壽凈利潤的可持續性仍有待進一步檢驗。
面對友邦人壽“增收不增利”的現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張曉宇曾多次強調,當前壽險行業正處于深度轉型期,需要秉持“長期主義”理念,加快從追求速度和規模向以價值和效益為核心的方向轉變。
隨著張曉宇正式出任友邦人壽董事長,未來如何在規模擴張與價值創造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檢驗其戰略是否成功的關鍵。
友邦集團看上“下沉市場”
事實上,友邦人壽的快速擴張,映射出其母公司友邦集團的戰略轉型。
一直以來,友邦集團的保險產品主要以保障型高價值產品為主,定位較為高端。但近年來,保險市場的需求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儲蓄型保險需求急劇增長,這使得友邦集團原有的競爭優勢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數據顯示,友邦集團的經營收入近幾年呈現出下滑的態勢。凈利潤的走勢同樣猶如“過山車”。2020年和2021年,友邦集團股東應占溢利分別為57.79億美元和74.27億美元。然而,2022年友邦保險股東應占溢利大幅下跌至33.31億美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友邦集團選擇在鞏固傳統代理人渠道優勢的同時,加速銀保渠道建設。針對內地,友邦集團在2021年斥資120億元入股中郵人壽,成為僅次于中國郵政集團的第二大股東,而在香港,與東亞銀行達成為期15年的獨家策略性銀行保險伙伴協議。
這一系列渠道轉型舉措成效顯著。2023年,友邦集團新業務價值達到40.34億美元,同比增長30%。其中,銀保渠道的表現尤為突出,2023年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激增42%,其合作網絡已覆蓋東亞銀行、花旗銀行以及中國郵儲銀行等眾多金融機構。
從友邦人壽保險產品的經營信息也能發現這一變化。2022年,保險保費收入排名前5位的產品均來自個人代理渠道;而到了2023年,排名前5位的產品中,友邦盛世經典尊享版終身壽險通過銀行郵政代理渠道銷售,保費規模高達16億元。
得益于上述策略調整,友邦集團的凈利潤出現了回升跡象。2023年,友邦集團實現股東應占溢利37.64億美元。2024年上半年,友邦集團實現股東應占溢利33.14億美元,同比增長47.29%。
在利率下行周期與行業深度調整的雙重考驗下,友邦集團能否將短期規模紅利轉化為長期價值動能呢?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9-66737-0.html3800億友邦人壽迎新帥,張曉宇如何破解盈利困局?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多家民營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