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人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稱,在食用了一定數量的車厘子后,出現了腹瀉、嘔吐等癥狀。這些描述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了公眾對于車厘子安全性的擔"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佳英 廣州報道
近日,不少人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稱,在食用了一定數量的車厘子后,出現了腹瀉、嘔吐等癥狀。這些描述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了公眾對于車厘子安全性的擔憂。一部分人將這些癥狀歸咎于車厘子中所含的鐵、鉀元素,另一部分人認為車厘子含有的氰甙導致“中毒”。
針對上述討論焦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中國科協科學傳播首席專家范志紅,深圳市中醫院營養科主任曾瑤池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做出解答。
是否會導致氰化物中毒?
范志紅:車厘子,也稱歐洲甜櫻桃。車厘子屬薔薇科水果,其果仁或果核中含有苦味的氰苷。氰苷本身是無毒的,只是當植物細胞結構被破壞時,含氰苷植物內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苷生成有毒的氫氰酸。但是,車厘子果肉中根本不含有這種毒素,只有打碎果核并吃食用,才會接觸到毒素。人們一般不會有意去吃車厘子核仁,因此車厘子核使人中毒的情況非常罕見。
氰苷也很容易去除。由于氰苷對熱不穩定,因此徹底加熱是去除氰苷最有效的方式。研究發現,煮沸可以除去90%以上的氰苷。目前國際上通用建議都是不要生吃這些含氰苷的食物。
是否會導致鐵中毒?
曾瑤池:車厘子含鐵導致“中毒”的說法,實際上源于公眾對鐵元素的誤解。從醫學角度來看,鐵元素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兩種形式。非血紅素鐵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菠菜、紅棗、車厘子等,因顏色與血液相近而被誤認為具有補血功效,但實際上它們的鐵含量及吸收利用率并不高。即便車厘子的鐵含量略高于某些水果,但由于其吸收利用率有限,因此引發鐵中毒的可能性極低。
是否會導致腹瀉、便血?
曾瑤池:食用少量車厘子即導致腹瀉,這更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而非車厘子本身的問題。出現腹瀉等癥狀可能是由于個體脾胃功能較弱,或同時攝入了其他影響胃腸功能的食物,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此外,也不能排除食物不耐受的可能性,對于特定食物表現出不良反應的個體,建議進行食物不耐受檢測。
車厘子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等物質,如果一次性攝入過多車厘子,導致花色苷攝入過量,可能會使大便呈現黑色或小便呈現紅色。這些天然色素對人體無害,會隨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引起糞便顏色變化,屬正常生理現象,與血便截然不同。血便通常具有特定的形態和氣味,如呈現暗紅色或柏油樣,并伴有腥味。若懷疑自己出現血便,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以明確診斷。
鑒于車厘子為外來食品,中國傳統中醫典籍中對其性味歸經未有詳盡記載。從一般情況來看,車厘子性質平和。
然而,兩類人群需謹慎控制車厘子的攝入量:
一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因為車厘子含糖量較高。但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群,可適量食用,因車厘子血糖生成指數(GI)約為22,屬于低GI食物范疇。糖尿病人要把握每天吃的食物的總熱量,比如若每天吃200克水果,那么就最好減少25克左右的主食(生重)。
二是腎功能衰竭且血鉀水平高、未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鉀是人體維持血壓健康和改善心肌收縮能力的重要元素,因此,適量攝入車厘子對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但車厘子不屬于低鉀水果范疇,每百克車厘子中鉀的含量約為232毫克。對于這類患者,建議食用如木瓜、火龍果、桑葚、雪梨等含鉀量較低的水果。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患者,均應遵循適量原則,食物的攝入量應根據個人體質和健康狀況合理確定,不可僅憑食物種類或劑量盲目判斷。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200至350克水果。考慮到車厘子包含核的重量,建議每次食用不要超過一斤。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7-17384-0.html20秒短視頻,無數商家血本無歸!吃車厘子會中毒?專家:可能性極低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