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3日電 (林琬斯)“有一位非常時髦的舞團阿姨,她經常帶著她的老姐妹們巡演、到處玩,她覺得自己打車是一件很方便的事,不用依賴自己的子女,并以此為豪跟她的老姐妹們炫耀。”滴滴助老打車負責人殷爽對中新經緯回憶道。
近年來,老年人的出行困境引起不少社會關注,如何將產品改造成適合老年人使用,從而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的生活需求,是產品研發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適老化產品運營應運而生。
找車與支付是痛點
“直面老人的反饋時,有時會覺得手足無措。”殷爽對中新經緯坦言。
殷爽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帶團隊洞察老年用戶需求,為老年用戶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務體驗。殷爽所在的適老化運營團隊成員均為90后,這也要求他們花更多時間去觀察和研究老年人的需求點,真正感受老年人打車面臨的不便。
每隔一段時間,殷爽與團隊會與老人進行線下訪談、線上聽音和數據分析。
線上聽音是指適老化產品運營人員進入客服熱線,和客服一起傾聽乘客的反饋。
殷爽稱,對于年輕人來說,線上支付是一個習以為常,且非常便捷的支付方式。但是對于老年人,特別是年齡在七八十歲及以上的人來說,他們并不了解這種支付方式,這是老年人打車的一大痛點。
老年人打車 受訪者供圖
另一個痛點是司乘碰面難。殷爽表示,不少年輕人在司機到達前的一兩分鐘再下樓走到打車點,跟司機碰面。但部分老年人看不懂線上地圖,不知道往哪兒走才能找到司機。
老人也有自己的解決方案,殷爽提及,他們會先到一個標志性建筑附近再打車,這樣他們所在定位就是上車點,司機能順利找到他們。但是遇到了極端天氣,這種體驗感是非常差的。
“對于老年人來說,要去理解并掌握線上支付、準確定位,這種成本是很高的。”殷爽表示。
早在2021 年,滴滴上線滴滴老年版小程序,打開小程序即可“一鍵叫車”。同年,滴滴先后開通全國老年人電話叫車熱線,由人工客服幫忙代叫車,并在滴滴出行App上線“助老打車”入口。
針對老年人找車難、支付難的問題,滴滴助老打車增設“一鍵叫車”服務,系統自動定位起點,不需要輸入終點,一鍵點擊就能呼叫出租車,上車后再告訴司機目的地,同時支持現金支付車費。
適老化改造在改什么?
對于殷爽來說,“適老化改造”改的不僅是老年人打車產品,也在改造、更新自己的認知。
殷爽提及,團隊會定期到線下社區做一些滴滴助老打車培訓。但老年人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參差不齊,老年人打車真不是“教一教”就會。
殷爽曾設想,簡化產品、清晰化模塊,再進行線下教學,就能讓更多的老人學會線上打車。
“但實際上老人也有分層:60歲到70歲的老人學習能力尚佳、學習意識較強,他們很快能學會。但是70歲往上,特別是80歲到90歲之間的老人,他們接受新知識的時候會很吃力,可能到最后還是學不會。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解法可能不在乘客端。”殷爽表示。
同時,一年的深訪案例中,殷爽看到了不同年齡段老人之間的一些差異:在使用常規滴滴App打車的老人用戶中,大概80%以上是60歲到70歲年齡段的老人,而使用電話叫車的用戶中,超過50%是年齡超70歲的老人。
這也讓殷爽意識到,開發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年齡段老人的需求“箭在弦上”,有時候甚至需要“簡單粗暴”的方法。
“學不會也沒關系,老人可以直接撥打熱線叫車,告訴人工客服起點位置,客服即可幫老人操作下單,上車再跟司機溝通終點。”殷爽表示。
老年人打車 受訪者供圖
同時,“電話叫車”過程中,司機接單、司機到達等關鍵環節都有短信提醒老人,短信中會有司機的聯系方式、車牌號等。
當老人叫車目的地為綜合醫院,且遇到排隊場景時,助老打車也會為60歲以上認證用戶優先派單,老人能更快叫到車。
讓殷爽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收到的一封掛號信,信件由一位80多歲退休老人手寫。老人在信中提及,自己和老伴視力較差,也不會操作線上打車,日常打車去醫院變得非常困難。經朋友介紹,他們嘗試使用“電話打車”的服務,解決了每次外出辦事或去醫院的不便,寫信以表謝意。
也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向殷爽反饋,“電話叫車”服務讓他們覺得時代沒有忘記他們,還是有人在單獨為他們做一些事情。
“兩位都是高知群體,但確實到了這個年齡段,要很好地適配學習互聯網化的一些操作是很困難的,‘電話叫車’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幫助。”殷爽表示。
截至2024年,滴滴助老打車訂單量同比增長54%。
截至2024年11月30日,滴滴共為355城的669萬老年人,提供了2.15億次出行服務,累計服務里程超15億公里。
生理需求背后的心理需求
除了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對于適老化改造從業者來說,要看到的還有生理需求背后的心理需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老人會出現遠視或老花眼,他們看不清普通打車界面的小字體,也會覺得線上打車步驟繁多。
“年輕人使用線上叫車,按照步驟提示,一步步操作就能迅速呼叫車輛。但老年人不理解每一步代表什么,觸發了某一個點,他們就會非常慌張。”殷爽說道。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今年10月份,殷爽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社區與老人做線下深訪中。在實操中,殷爽帶著一位快70歲的老人使用了“一鍵叫車”服務。
“有司機接單后,老人很驚訝,他問這就叫車了嗎?怎么聯系司機?又要怎么取消?”殷爽表示,其實前面的步驟老人都會,一旦叫了車,他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
“滴滴的數據反饋也能看到,老年人打車的取消率很低,一方面是他們體諒司機不容易,認為有司機接單后,自己取消會給司機平添麻煩,另一方面是他們確實不懂怎么取消。”殷爽坦言,自己能感受到老年人對互聯網化的不安,同時老年人線上化操作還有一個適應過程,她希望在互聯網化發展的過程中,給予老人多一些確定性、安全感。
殷爽介紹,目前,相對于普通版的打車界面,助老打車采用“大字版本、無廣告、精簡化”的設計,讓老年人都可以看清并且看懂,頁面簡單也讓老人沒有“害怕點錯”的心理負擔。
在朝陽區另一個社區,殷爽見到了幾位高頻打車的老人。令殷爽詫異的是,這幾位老人知道有滴滴老年版產品,仍愿意且熟練使用常規的滴滴App。
在與這幾位老年人的交流中,殷爽發現,有些老人“不服老”,無論年齡多大,都希望自己能夠獨立且年輕地活著,并以此為自豪。
這幾位老人對殷爽談及,他們作為年過花甲的老人,和年輕人用一樣的產品,還會按需使用不同的車型:比如出門接孫子時時間充裕,自己會打一個拼車,這個品類的價格也比較實惠,接到孫子后再打快車回家,這樣既省錢又兼顧體驗。
同時,殷爽觀察到,打特價拼車的老年人占比比常規用戶還高。殷爽以為,在不同的品類中,老年人對出租車更熟悉。但是從數據和訪談中,殷爽發現,一方面,老人的時間迫切性不高,拼車更優惠,另一方面,他們覺得與擠公交相比,打車的空間體驗感尚佳,并沒有覺得拼車不方便。
“我們小程序名為‘滴滴老年版’,在App上線‘助老打車’,一些叔叔阿姨覺得自己才60歲出頭,怎么把他們叫老了,建議我們改個名字。”殷爽笑稱。
老年人“不服老”也體現在滴滴打車界面的字體大小的調節上。
殷爽觀察到,把字體調到“大”字的用戶中,有50%是60歲以下的人群。其中,50歲至60歲人群只占20%,其他的是50歲以下的青年、中年人。
殷爽指出,這種趨勢下,團隊不只改造滴滴老年版,也會聯動內部資源,完成常規滴滴App的大字版適配,也會適當地做一些簡化,匹配學習意愿較強、比較年輕化、有一些“小驕傲”的老年人群體。
殷爽表示,下一步,滴滴還將攜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在北京市共建12 所社區老年大學,為老年人量身定制課程,教授老人如何使用手機打車出行、在線掛號、線上購物等操作。未來,滴滴也將不斷優化和提升適老化產品及服務,努力幫助銀發人群跨越“數字鴻溝”。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林琬斯:[email protected])(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563-0.html對話職業人|“才60歲出頭,怎么就老年了”,出行適老化在改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