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9日電 (宋亞芬)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提出健全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價格政策,探索有利于促進碳減排的價格支持政策,完善全國統一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體系。
為更好促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自2024年以來,相關部門不斷推出相關政策。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重點用能產品設備能效先進水平、節能水平和準入水平(2024年版)》《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等多份指導性文件。2025年3月2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發布,將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從發電行業擴展至鋼鐵、水泥、鋁冶煉等高耗能行業。
隨著轉型的持續推進與深入,哪些行業還具有較大節能減排空間?推進綠色轉型,離不開成本的支出,發達國家已出現能源產品“越綠越貴”的問題,我們該如何避免陷入此類困境?圍繞這些問題,中新經緯《大咖說》獨家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所副所長常紀文。常紀文表示,在夯實能源的基礎工作方面還需要繼續堅持干下去,積極推動工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而依托中國巨大的市場,中國有望實現產品在全球“越綠越便宜”。
常紀文(受訪者供圖)
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仍是重點
中新經緯:我國節能降碳呈現哪些特點?
常紀文:節能降碳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按照國務院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主要是通過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強化碳排放強度管理,分領域分行業實施節能降碳專項行動。
我國一直在推進能源的綠色低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光伏發電、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連續很多年都是全球第一,占比不斷提高;電動汽車的銷量也連續領跑全球市場。但是由于發展經濟不可避免地伴隨大量消耗能源,且化石能源還在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實現碳達峰的挑戰仍然很大。
中新經緯:要按期實現碳達峰,接下來應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常紀文:夯實能源的基礎工作還需要繼續堅持干下去。此外,還需要積極推動工業的綠色低碳轉型,降低工業能耗總量,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我們的減排壓力,另一方面客觀上會使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更快增加。
由于我國是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來推進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所以各行業低碳轉型的進度是不一致的。比如,發電行業是唯一最早被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行業,水泥、鋼鐵、鋁冶煉三個行業剛剛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而且水泥行業已提前實現碳達峰。各行業規劃的碳達峰時間表也有所不同,比如,根據相關部門的規劃,鋼鐵行業是力爭2025年前碳達峰,有色金屬行業是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這意味著,我們在這些行業的節能降碳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可挖掘。同時,這也說明,綠色低碳轉型是我們的長期戰略,必須要長期堅持。
中新經緯:要進行綠色轉型,就意味著要進行大量的成本付出,這是否意味著“越綠越貴”?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常紀文:進行綠色轉型肯定是有成本的,比如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除了建設風力光伏發電裝置以外,還要配套建設好多設施,包括電網、儲能設施、智慧調節系統等,相關的基礎設施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會比較高。能源產品“越綠越貴”在一些發達國家也已經成為現實。但是中國的國情不同,依托中國巨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巨大的國內市場,我們可以減少市場推廣的一些成本,把成本攤薄,避免走入發達國家產品“越綠越貴”那樣的困境,促進產品在全球“越綠越便宜”。
此外,我們還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前端上要加強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第二,要加強抽水蓄能、化學儲能等科學儲能設施建設,把調峰做好,讓更多的綠色電能輸送到用戶需要的地方。第三,大力發展氫能和氫化工產業。氫能是非常清潔的能源,不過目前還沒有實現規模經濟效應,面臨經濟性的問題。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相信氫能產業一定會獲得巨大發展的。
中新經緯:從政府角度來講,該如何對企業進行綠色轉型的有效引導?
常紀文:在做好宏觀調控和政策規劃的前提下,可以通過一些市場化的機制對企業進行有效引導,如我們現在常用的市場化機制碳交易、綠色信貸、ESG(環境、社會、治理)管理等就非常好。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每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約51億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0%以上。這僅僅是將發電企業納入的量,今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圍后,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將達到60%以上,所帶來的引導效果是非常大的。而綠色信貸通過利率、額度限制等方式則可以對企業從資金層面形成直接的導向作用,引導企業轉變發展方式。
目前我國碳價格較為合理
中新經緯:您如何看待碳交易在推進綠色轉型中的作用?
常紀文:在推進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市場化手段扮演了關鍵角色,目前我國主要是通過碳交易來為碳定價,引導企業節能減排。減排成本低的企業可以通過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權獲得額外收入,而減排成本高的企業則可以通過購買碳排放權來完成減排任務,從而降低整體減排成本。
中新經緯:不同產業間的減排成本和效率存在差異,可能導致配額分配不公平,進而影響碳市場價格變動。您認為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常紀文: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目前全國碳市場中進行交易的是發電行業,隨著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納入進來,肯定會涉及到不同產業間碳減排成本不一樣的問題,如果碳交易在全行業內自由進行會影響碳交易的公平性。比如在碳價格相同的情況下,交易主體可能會從相對更容易減排的那個行業去購買指標,這就會導致某些減排困難的行業壓力更大。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將碳交易主體雙方限制在同一行業內進行,或者是針對不同行業減排的難度系數,在碳交易過程中進行加權。
中新經緯:您認為什么是合理的碳價格?當前國內碳價格是否合理?
常紀文:2024年我國碳交易價格出現大幅提升,最高時曾突破100元/噸,現在已降低到85元/噸左右,較最初的48元漲幅超過70%。不過,目前我國的碳價格是比較合理的。
看碳交易價格是否合理,主要看是否跟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需要注意的是,碳價格不能太低,太低就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但是碳價格也不能太高,否則會增加企業的成本,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影響企業發展。隨著鋼鐵、水泥、鋁冶煉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如果碳排放指標越來越稀缺,碳價格可能還會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中新經緯:從國際市場來看,我國的碳價水平如何?未來應運用什么機制進行國際碳交易?
常紀文:從國際市場上來看,我國的碳價格并不貴。比如歐盟的碳價格目前是每噸60多歐元,是我國的5倍多。這主要因為我們的發展階段不一樣。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仍在轉型期,要追求經濟發展、社會就業等目標。價格太高,很多企業承受不住。但是從購買力的角度來看,我國碳價格還有一定上漲空間。
目前,國際碳交易并未廣泛地在各國之間開展,主要是在部分國家或區域內進行。2024年11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各國代表就國際碳市場標準達成了一致,批準了第六條第四款機制即6.4條,為全球各國開展碳交易的標準。隨著條件的逐步成熟,今后中國和國外開展碳交易是可能的,但基于價格方面存在的差距,建議還是采取協商機制,且有必要在初期將國際碳交易限制在某些領域,慢慢磨合好了再繼續擴大范圍。(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5582-0.html大咖說|常紀文:低碳轉型如何避免“越綠越貴”?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