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企“賣青苗”惹爭議 業內人士:借船出海是“良方”
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卓泳
中國創新藥海外授權再創新高。數據顯示,2024年其交易金額超過404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僅為261.87億美元。但這一蓬勃增長的交易態勢卻引發一些擔憂:有觀點認為,其間可能有創新藥企迫于融資壓力“賤賣”在研管線產品,相當于“賣青苗”,不利于中國創新藥企的長遠健康發展。
擔憂背后,是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復雜的發展態勢與多方因素的交織。第一,證明中國的醫藥創新能力得到國際認可;第二,折射出創新藥企在發展過程中融資不暢;第三,由于缺少本土大型跨國藥企,很多國內創新藥企只能與歐美跨國藥企合作。
多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坦言,對于大部分尚處于成長期的中國創新藥企,目前不具備藥物研發、臨床試驗、注冊審批、全球銷售等全鏈條的掌控能力,通過對外授權,不失為現階段中國創新藥企借船出海的一道“良方”。
對外授權交易攀升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8日,2024年國產創新藥達成對外授權(license out)交易數量71筆(2023年同期61筆),同比增長16%;涉及總金額達404.54億美元(2023年同期261.87億美元),同比大幅提升54%。
對此,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認為,這兩年中國公司對外授權交易“量價齊升”,這是過去10至20年中國生物醫藥企業不懈努力的成果,一些項目開始“開花結果”,釋放出積極信號。“買方通常都是一些海外大型公司或投資機構,他們愿意投入真金白銀,這不僅彰顯了對中國企業創新成果的認可,也反映出中國產品具有廣闊的商業潛力,能夠滿足其需求。”
李進表示,一些中小型生物醫藥公司通過對外授權,交給一個有全球布局能力的國際合作伙伴進行臨床試驗、產品申報、產品銷售,是一件好事。在這一過程中,公司獲得的不僅僅是直接的經濟回報,還能獲得面對國際市場的產品開發、臨床試驗審批審評、上市許可申請、生產銷售方面的經驗。
從事疫苗研發的歐林生物,目前已有部分產品的國際區域市場銷售權益對外授權,其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務拓展)總監孟俊表示,進行對外授權的出發點是考慮中長期擴大產品銷售,分擔產能,以及支撐品牌國際化建設,擴大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創新藥企“借船出海”
在目前公開的絕大部分創新藥企的對外授權協議中,可以明顯觀察到一個共通點――“大中華區除外”,即僅授權外資藥企在海外市場經營開發的權益,而大中華區的經營、銷售依然還是保留在中國創新藥企手中。
因此,“賣青苗”實際上是中國創新藥企在當前階段出海的一個雙贏選擇。
“一些巨頭也不可能支持所有產品在全球區域銷售,都是有選擇性的:比如一些區域一定要有自己的銷售團隊和生產基地;一些區域找渠道、找代理商銷售就可以。雖然目前部分中國公司對海外注冊、申報越來越有經驗,但要完成全球的銷售、臨床試驗仍有很大挑戰。”李進表示。
藍海資本創始合伙人兼CEO楊鋒認為,“很多中國醫藥企業一開始就定位全球發展,與境外大藥企合作是進入歐美市場的途徑,這種強強聯合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像瑞博生物等企業,與跨國藥企合作,披露的總里程碑達幾十億美元,首付幾千萬美元,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部分企業通過“賣青苗”實現了出海戰略。LongRiver江遠投資合伙人李佳安舉例說,“我們投資的安銳生物,去年完成兩筆超15億美元的海外交易,支撐了公司未來創新產品的推進,給Biotech發展帶來啟發。”這表明,“賣青苗”可以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找到自身定位,獲得發展資源。
李佳安還提到,目前除海外授權外,一個進階版的合作方式是NewCo模式,即雙方合作創立一個新公司。LongRiver江遠投資近期參與兩家新藥Newco的投資。Newco模式采用“資產交易+權益交易”,為生物科技出海提供新路徑。
融資難題下的自救與突圍
雖然對外授權一方面是行業的普遍商業行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國創新藥企開啟“借船出海”之路,但本次爭議的背后也顯示出市場對創新藥企融資環境的擔憂。過去兩年,一級市場的生物科技、創新藥投資遭遇重重難題。
楊鋒坦言,“過去幾年,國內融資呈現斷崖式下跌,目前依然難言樂觀”,融資難成為藥企出售管線資產的關鍵因素之一,資金短缺,企業難以維持研發與生產,將部分前期研發成果出售也是一種重要的融資手段。
創東方投資合伙人盧剛表示,“2021年以前,生物醫藥投融資火熱,部分企業估值存在較大泡沫,近兩年來,一級市場在逐步去泡沫化,部分企業面臨融資倒掛現象。”
事實上,在部分人士看來,“賣青苗”本身并無問題,但如果一些創新藥企并非主動選擇,更多是在行業環境下的無奈之舉,就要引起一定重視。
對此,盧剛強調,“如果企業‘賣青苗’后,新的管線不能很好地替代,將會出現較大程度的斷層,對企業在資本市場的估值和融資帶來挑戰。”這可能導致企業研發能力下降,人才流失,行業蛋糕變小,最終影響中國創新藥的整體發展。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盧剛提到,“過去十年,企業憑創新或fast―follow(快速追蹤新藥的模式)管線就能獲投資青睞,但現在資本市場對創新藥企業要求更高,fast―follow的故事已行不通,企業需真正創新開發全球領先靶點及組合并解決臨床訴求。”他認為,藥企應進行有競爭力的創新研發,避免同質化內卷的重復投入,讓產品價值真正體現。同時,國家需出臺政策鼓勵股權及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激勵資本給予創新藥企理性評估和支持。
李進和楊鋒都提到醫保限價等政策因素對創新藥融資乃至整個行業發展的影響:“過去對創新藥限價比例大,打擊企業積極性和投資人信心,企業難以彌補高風險研發投入。”
在分析人士看來,要推動中國創新藥行業健康發展,創新藥企需提升創新能力,資本需理性投入,政策需精準扶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讓中國創新藥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4-364-0.html創新藥企“賣青苗”惹爭議 業內人士:借船出海是“良方”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四部門:培育一批數據標注龍頭企業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