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24年7月,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遼寧省的大連蛇島—老鐵山和丹東鴨綠江口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兩處候鳥棲息地為何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地如何守護這些空中的“旅行家”?目前正值春季候鳥遷徙季,本報記者深入大連、丹東,了解這兩處自然遺產保護的最新進展。
候鳥為何選擇在這里歇腳?
“就在昨天,東港黃土坎鎮附近水域發現了成片的豆雁、綠頭鴨,大約計算了一下,差不多有兩萬多只。”3月6日,正在日常巡護的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孤山管理站站長董永剛驚喜地發現,“冰雪剛剛融化,就能看到如此大量的鳥群,是近年來少有的情況。”生態越來越好,鳥兒們最先知道。
丹東鴨綠江口遺產地位于丹東東港市境內,沿海岸線由東向西呈帶狀分布。“從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來看,丹東鴨綠江口濕地支撐了將近20個全球珍稀瀕危物種種群的生存和發展,包含了保護區完整的潮間帶體系,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保存最完好的區域。因此,這個地方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它在全球意義上是非常重大的。”申遺技術團隊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告訴記者。
“這里能吸引這么多候鳥,除了有這么大面積不被打擾的空間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這里的食物是跟這些候鳥高度匹配的。”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隋炎佐架起儀器,在屏幕上邊觀測邊說,“大杓鷸的體形,剛來的時候腹部是扁扁的,在鴨綠江口補給充足的能量后,遷飛時會變得圓圓的。”據測算,北遷期間鴨綠江口濕地可支持50萬只以上水鳥在此停歇,被譽為目前世界上發現遷徙鸻鷸類水鳥種群數量最大的停歇地之一,是東北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最為重要的通道和補給站。
相較于春季,大連蛇島-老鐵山候鳥棲息地更熱鬧的是以遷徙猛禽為主的秋季。
距岸十多公里的蛇島,是保護區核心區之一,面積僅0.73平方公里,卻盤踞著近2萬條世界獨有的毒蛇——蛇島蝮。此刻,它們尚在冬眠,島上一片寂靜。再過一個月,隨著候鳥浩浩蕩蕩翩然北歸,數千萬只候鳥將途經于此。候鳥的到來也會吸引蛇島蝮紛紛出洞覓食,屆時蛇島將熱鬧起來。
“每年9月遷徙高峰時,老鐵山上鷹隼鵟雕云集盤旋,爭相競技,有時數千只猛禽集結,形成鷹柱、鷹河的震撼景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堪稱奇跡。”3月7日,站在老鐵山猛禽觀測點,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平回想秋天的遷徙盛況仍難掩興奮。2024年秋季,這里監測到的猛禽達30種、11萬余只,還出現中國大陸首個“萬猛日”,進一步奠定“中國大陸第一觀猛勝地”的地位。
“旅行家”佩戴追蹤器飛翔
遷徙的鳥兒增多,單靠人力守護這片生態家園漸顯不足。“科技手段讓鳥兒插上智慧的翅膀,保護鳥兒們周而復始地飛行。”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馬力說。
“‘58號’佩戴衛星追蹤器,讓我們記錄下來最完整的飛行路線。”“58號”是一只有編號的斑尾塍鷸,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馬力向記者展示了它的遷徙飛行軌跡。2021年5月,科研人員在鴨綠江口濕地捕捉到這只小小的斑尾塍鷸,并為其佩戴了旗標和衛星追蹤器。追蹤軟件顯示:5月25日—29日,它從丹東鴨綠江口濕地起飛,行程6500公里,直達美國的阿拉斯加繁殖、育雛;又在9月30日—10月8日,從阿拉斯加飛到南半球的新西蘭越冬。在2022年4月,“58號”又開始了長途飛行之旅,經過9天的連續飛行,再次返回中國的鴨綠江口濕地。“斑尾塍鷸是人類已知鳥類連續不間斷飛行的冠軍,這次的飛行軌跡記錄下它不吃不喝不睡連續飛行11天,行程超過1.17萬公里。”提到這只“明星鳥”,馬力對它橫跨太平洋的長途飛行旅程十分驚嘆。
在蛇島—老鐵山自然保護區,一場生態保護的智慧變革悄然發生,2024年5月建成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如同為保護區裝上了“智慧大腦”。
“看,這些高清攝像頭實時回傳畫面,現場情況一目了然,大大減輕了巡護壓力。”在保護區管理局,巡護隊員輕點數字化平臺,大屏幕上出現了10公里外蛇島上的畫面。分布在蛇島和九頭山的47個高清攝像頭,是智慧管理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它們不僅突破了人力巡查的局限,部分重要路口還實現自動報警,巡護效率大幅提升。
這個數字化管理平臺還集成了聲紋識別、AI分析、紅外熱成像等多種先進技術。其中,AI技術的圖像識別系統如同“火眼金睛”,能夠自動分析攝像頭捕捉到的畫面,快速且準確地識別出鳥類的種類和數量,提高監測效率。安裝在蛇島上的聲紋監測器同樣神奇,具備“聞聲辨鳥”能力,它能全天候為科研人員收集數據,并借助人工智能分析篩選出有價值的鳥類叫聲信息。
“通過高科技實現‘天地空一體化’智慧管理,能幫我們更好地掌握鳥類活動規律,為后續采取更科學合理的保護提供支撐。”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田華表示。
志愿者深度參與猛禽監測
如何把這片自然瑰寶的獨特之美展現給公眾,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守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中來?
2016年成立的老鐵山猛禽救助中心,是全國第三個猛禽救助中心,如今已被越來越多的大連市民熟知,經常有市民打電話到中心報告發現的受傷或生病鳥兒的情況。
3月3日,記者在老鐵山猛禽救助中心看到,這里手術室、化驗室、X光室等醫療設施一應俱全,還有呼吸麻醉機、無影燈等先進設備。病房里,20多只傷病鳥正在養傷;康復區中,一些鳥兒在進行野化訓練。工作人員唐連友介紹,這些傷病鳥多是去年夏、秋市民送來的,康復后會趁遷徙季幫它們回歸自然,而一些明顯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鳥兒,則留在救助中心用于科普,喚起市民保護意識。
“萬猛日”誕生的背后,也離不開志愿者的廣泛參與。來自上海的程銘和劉丹萌作為專職志愿者已經連續三年來大連進行猛禽監測,2024年更是從8月24日監測開始一直堅持到11月17日監測結束。回憶起猛禽監測的過程,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技術活兒,更是一個功夫活兒,主打的就是熱愛和耐心,因為“萬猛”是通過高倍望遠鏡和計數器,靠最原始的方法一只一只數出來的。
猛禽監測站緊鄰大海,是懸崖邊的一處開闊地。自2018年老鐵山開始進行秋季猛禽監測以來,監測人員形成了統一的監測方法——背靠大海,將高倍望遠鏡對準山頭,以山頭作為參照物,一有猛禽貼著山脊起飛即納入統計。按照監測人員總結的經驗,在天氣合適的情況下,猛禽一旦起飛越過山頭,就意味著它們要開始遠程飛行,就可以繼續記錄了。
在丹東,愛鳥護鳥的美好故事在口口相傳。東港市菩薩廟鎮小島村是一個景色怡人的小村落,村里人長年靠海為生。海產品養殖戶于先生把他家的養魚池當做鳥兒們的“自助餐廳”,在當地傳為佳話。
“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保護鳥類棲息地,更希望通過各種宣傳方式,讓生態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馬力說。
(遼寧日報記者 王盧莎 于雅坤)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3-443-0.html衛星追蹤、科學救助,遼寧全力守護候鳥棲息地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國產運動品牌加速“出海”布局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