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 陳凌墨攝影記者 劉中燦 蕭顥 王永勝 劉博有武漢的學子趕來,現場拿出口琴吹奏一曲黃老最愛的《送別》;有人從襄陽趕來,送來連夜用積木拼成的核潛艇模型;還有全國各地的網友,送來鮮花" />
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 王俐燃 涂夢蝶
統籌 陳凌墨
攝影記者 劉中燦 蕭顥 王永勝 劉博
有武漢的學子趕來,現場拿出口琴吹奏一曲黃老最愛的《送別》;
有人從襄陽趕來,送來連夜用積木拼成的核潛艇模型;
還有全國各地的網友,送來鮮花遙寄哀思與敬意……
2月6日,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因病離世,享年99歲。連日來,人們紛紛自發前往黃旭華曾奮斗的地方獻花吊唁,緬懷這位為國家核潛艇事業奉獻一生的功勛科學家。
據統計,在2月8日、9日兩天,預約前往吊唁的總人數有8000多人。直到2月9日晚9時多,極目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仍然有市民自發趕來,送別黃旭華院士。
來自全國各地的鮮花,寄托敬意與哀思
2月9日,春寒料峭,許多市民自發前來吊唁黃旭華院士。很多不在武漢的外地群眾,也通過線上平臺訂花送到現場吊唁。
寧夏、重慶、江蘇、東北……鮮花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一籃鮮花署名江蘇宿遷的一位網友。記者聯系上這位網友,他叫張艷青,他說,自己是軍事迷,了解我國核潛艇發展歷程,正是因為有了黃旭華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奉獻,才有了如今國防力量的強大,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安寧與和平。
悼念現場
在吊唁現場,一位快遞小哥送花之后,并沒有著急離去,而是向黃旭華的遺像三鞠躬,表達深深的懷念。
還有一位前來送花的騎手告訴記者,接單時,他看到配送地距離7公里,覺得太遠了,不想送。但當他發現是給黃旭華院士送花的訂單,毫不猶豫地接了單,“給黃老送花,再遠也得送。”
在花的海洋中,一艘用積木拼成的潛水艇模型,格外引人注意。這是一位來自襄陽的青年,為了表達對黃老的敬意,連夜拼制而成。潛水艇的旁邊,還放著一本《海底兩萬里》,這本書的主角,是一位潛艇艇長。
署名“核潛艇36棵青松”的鮮花,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動
極目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眾多的鮮花中,有署名撒貝寧及家人的鮮花。
2016年的央視《開講啦》節目中,黃旭華以92歲高齡發表了長達50分鐘的演講。黃老在演講中公開了自己隱姓埋名30年的經歷,甚至未能見父親最后一面,令全場動容。
悼念現場
節目中,黃旭華回憶了科研團隊在“三無”(無資料、無專家、無設備)條件下,用算盤和計算尺完成核潛艇數據計算的艱辛歷程。他提到,1988年親自參與南海300米深潛試驗,寫下“花甲癡翁,志探龍宮”的宣言,開創了總設計師隨艇深潛的先例。
期間,主持人撒貝寧多次眼含熱淚,稱這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場演講”。他說:“黃老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國之脊梁’。”
在吊唁現場,還有一束署名為“核潛艇36棵青松”的鮮花。
這個名字代表的,是中國核潛艇部隊光榮歷史的起點。“36棵青松”是1969年,中國海軍從4個常規潛艇支隊和一個護衛艦支隊精選出來的36名官兵,也正是以他們為骨干的第一支核潛艇艇員隊,駕駛著中國人自主研制的核潛艇,犁開了第一道歷史航跡。
悼念現場
黃旭華的老同事曹志榮還記得,黃旭華經常對工作人員說的話是,要“對祖國負責,對艇員負責,對事業的信仰和忠誠負責。”盡管還不能確定這束鮮花就是這36位老潛艇兵送出的,但是這段核潛艇總設計師與潛艇兵的“夢幻聯動”,依然能給我們無盡的感動。
琴聲伴畫本,孩子們送別黃爺爺
2月9日,在黃旭華悼念現場,來自山東的小朋友夏東雨帶上心愛的繪本專程來此紀念黃爺爺。她說,這本名叫《老船長和藍鯨》的繪本講述了黃爺爺和核潛艇的故事。“黃旭華爺爺年輕時有個偉大的夢想,就是想建造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他真的實現了這個夢想,我覺得黃爺爺很偉大。等我長大了要像黃爺爺那樣,盡力而為報效祖國。”夏東雨說。
夏東雨的姑姑夏女士介紹,春節期間,小朋友剛好到武漢探親,得知黃旭華院士去世的消息,決定一起來悼念黃爺爺。“讓孩子們在現場感受一下偉大科學家的精神,讓他們看到真正為國家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認可的。”夏女士說。
8歲的小朋友小楊帶著印有黃旭華去世消息的報紙,前來悼念。
她表示,自己從報紙上得知了黃旭華去世的消息后,就跟著爺爺來到現場。“感謝黃爺爺為祖國作出的貢獻,以后我也想成為像黃爺爺一樣的人。”小楊說。
悼念現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17歲的張同學吹著口琴,用自己的方式送別黃老。張同學說,他從初中開始就知道黃老的故事,黃老是他最敬佩的一位科學家。“黃老一生為國,不計個人利益,也在武漢根植多年,感動中國頒獎詞說,‘您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這句話正是對他最好的解讀。對于這樣一位國之棟梁,我覺得我應該用自己的方式來紀念他。”張同學說。這首《送別》,正是黃旭華非常喜歡的一首歌。
小張說,生活中的黃旭華,也是一位愛好廣泛的人,他自己就有一把陪伴多年的口琴,還曾在新春同樂會上為同事表演過口琴獨奏。
來自家鄉的親人,送黃老遠行
夜幕降臨之時,一行人行色匆匆,步入悼念現場。他們來自黃老的故鄉廣東汕尾,都是黃氏宗親。據介紹,他們一行10人坐了6個多小時的高鐵,一到武漢,剛下火車就馬不停蹄地趕往悼念現場。
“得知黃老去世的消息后,我們便組織著一起來武漢。”今天一早,他們還將參加黃旭華院士的追悼會。
他們表示:“我們是黃老家鄉的人,要向黃老學習。”
悼念現場
在前來悼念的人中,還有來自山東的黃旭華親屬。李曉彤是黃旭華夫人李世英的侄女。她和丈夫坐了4個多小時的高鐵,一下火車也立即趕往吊唁現場。李曉彤說,小時候對姑父的印象并不深,因為他工作太忙,從小她都是和姑姑接觸更多。但是通過新聞報道,她還是了解到了姑父做的一些工作和他取得的成績,這些也一直鼓勵著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以他為榜樣,努力地去工作。
9日晚上8點多鐘,剛乘高鐵從廣東趕來的兩位侄女,向記者回憶起三伯父黃旭華的幾個細節——
“三伯父(黃老)對長輩特別孝順,他80多歲的時候,每年都會到廣東陪過百歲的叔公(黃老舅舅)過生日。”
“印象中的三伯父特別和藹可親。他是特別細心的人,臺風來臨之前,他總會撿起扎在地上的繩子,說看看拉力夠不夠。”
“他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家庭聚會的時候,他喜歡給大家吹口琴,最喜歡的一曲是《送別》。”
這曲《送別》,久久回蕩在吊唁大廳,回蕩在每個人的心間。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0151-0.html有人吹一曲口琴《送別》,有人送來潛水艇模型……8000余人現場深情緬懷黃旭華院士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