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積極防范金融領域風險。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一體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綜合采取補充資本金、兼并重組、市場退出等方式分類化解風險。完善中小金融機構功能定位和治理機制,推動實現差異化、內涵式發展。”
推進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改革化險一直是金融業關注的焦點。目前,中小銀行的風險狀況如何?下一步改革化險還面臨哪些難點?該如何更好推動改革化險?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較峰值已下降一半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近年來,中小銀行風險持續收斂。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目前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較峰值已下降一半。
最新公布的監管指標也顯示,截至2024年末,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均滿足監管標準。三類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97%、12.24%、13.48%,其中,城商行、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同比均有所增長。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的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提到,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明顯收斂。2024年全年累計處置不良資產超3萬億元。
現階段,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仍有部分難題待解。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總體來看,當前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在改革化險過程中,面臨著資本補充困難、不良資產處置難度較大、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兼并重組和市場退出推進難度較大、風險化解外部支持資源不足等挑戰。
綜合施策增強抗風險能力
面對上述挑戰,多位受訪專家表示,中小銀行要結合資源稟賦和區域經濟產業特點,實現差異化、內涵式發展,這是根本之策。
曾剛表示,中小銀行要從五方面發力。一是要明確市場定位。中小銀行要立足區域經濟,服務地方特色產業和中小微企業,深耕細分市場,避免與大型商業銀行在同質化業務上競爭。通過聚焦特定行業或客戶群體,打造專業化服務能力,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二是提升數字化能力。中小銀行應加快數字化轉型,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風控模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對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的精準服務能力。三是優化公司治理。中小銀行應完善股權結構,規范股東行為,強化內部治理機制,提升決策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或專業管理團隊,增強核心競爭力。四是創新金融產品。中小銀行應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客戶需求,開發特色化金融產品,如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滿足多元化需求,增強客戶黏性。五是強化風險管理。中小銀行需加強資產質量管控,完善風險識別和處置機制,提升資本充足率和抗風險能力,為內涵式發展提供穩健基礎。
與此同時,中小銀行也可以通過兼并重組、拓寬資本補充渠道等方式增強抗風險能力。
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徐雯超告訴記者,單純的合并重組雖然可以減少高風險機構數量,但并不能本質上化解重組后機構繼續面臨的經營風險。面對凈息差下行、資產質量風險持續暴露等多重壓力,中小銀行尤其是弱資質地區的中小銀行將面臨持續的經營壓力,這些銀行仍然需要通過存量不良資產剝離、多渠道資本注入等多重手段,以及增強自身的經營實力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持續充實化險資源
除上述舉措之外,業內人士表示,接下來,還可以從優化監管政策、充實化險資源等方面,打通改革化險過程中的難點、堵點。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記者,以銀行業為例,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認真按照“一省一策”要求,設計中小銀行改革化險的具體方案。比如,在農村信用社改革中,各省份要根據不同情況,兼顧促進發展和防范風險雙重目標,探索新機制、新模式。同時,不同地方的中小銀行,改革的重點和次序應有所不同。比如,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中小銀行應將化解風險放在首位,適當組建地市級農商銀行和省級農商銀行;而東部地區的中小銀行應重在提升法人機構競爭力。
曾剛認為:“充實化險資源也很重要。存款保險基金可通過優化保險費率、擴大參保范圍等方式增加資金積累;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則可通過財政撥款等方式充實資金池,確保應對重大風險時有充足資源。”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9-66842-0.html中小銀行風險持續收斂 差異化內涵式發展可期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