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依托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優勢辦高水平的新聞與傳播學院,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構建起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以綜合及專業素養為基礎、以“五個課堂”融合為載體、以真實問題的大實踐觀為路徑、以新文科思維創新為動力的“一元核心,四維支撐”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育能夠服務于區域社會發展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培養“為我所需、為我所用”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牽引“三觀教育”“職業教育”和“成才教育”。 通過舉辦“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講座、開展“挖掘東北精神、助力遼沈振興”等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培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使命擔當。二是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思想,強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協同。激勵教師參加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專項培訓,目前共有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8門,校級課程思政教改立項2項;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傳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技術倫理”等系列講座已形成品牌效應。三是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培育《融媒體大型主題直播報道虛擬仿真實驗》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等11門遼寧省一流本科課程;《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體系建設研究》等4個項目獲遼寧省教育廳教改立項;先后出版《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教育理論與實踐》四輯,為全院師生參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研究提供了良好平臺。
二、以綜合及專業素養為基礎,立足國內一流、區域領先目標,著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構建三級實訓體系。一是以專業技能為抓手,打造“1+1”“1+N”團隊授課模式。聚焦學生終身發展,開設學界、業界共建課程,每年邀請超過10位業界專家,與校內教師共同教授新聞傳播實踐類課程。增加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社科類課程以及跨學科課程比重,強化博雅教育力度、廣度、深度,多措并舉培養具備多學科知識體系的復合型人才。二是以“項目制”實踐為引擎,打造“院級、校級、校外”三級實訓平臺。開展素質—能力—知識一體化綜合素養教育,注重培育學生跨媒體敘事、數據挖掘分析與全媒體產品運營能力;充分利用“音視頻”“融媒體”“融合出版”3個學院專用實驗室,全力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及學院媒體運營;利用遼寧大學國家級文科實訓中心資源開展實訓活動,推薦學生進入校廣播電臺、校官網、校官微等校級媒體擔任策劃、編輯等;與新聞傳播領域相關機構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同構建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以“五個課堂”融合為載體,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發揮共建學院在服務地方、促進區域產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契合學科發展規律、打磨常規教學課堂。在新聞傳播學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課程設置基礎上,融入政治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等文理交叉學科領域課程,培養“文理兼通、業務全面、專項突出、服務地方”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二是注重綜合能力培養、延伸課外活動課堂。形成了“理想信念教育+專業能力鍛煉+學術實踐體驗+貢獻服務社會”的綜合育人體系。曲直同學作為遼寧省紅色理論宣講團成員累計參與關于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二十余場;師生開展“走進‘六地’遼寧·傳承紅色基因”系列活動,深刻闡釋遼寧“六地”紅色資源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三是探索成長增值評價、培育實習實踐課堂。建立“標的、場景、路徑、評價、躍遷、反哺”全過程立體式實踐教育模式,組織開展“遼寧振興青年行”企業調研學習活動,成立遼寧省老工業基地企業創新發展調研團。何荘同學入圍共青團中央發布的“2021 年度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表揚學生名單”,參與社會實踐事跡被中國青年網等主流媒體報道20余次。四是聚焦深度育人成效,貫通網絡資源課堂。引導師生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通過慕課、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網絡學習平臺,將網絡學習資源和傳統教育深度融合,同時鼓勵學生學習大模型語言、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算法重構等前沿技術。五是推動拓寬全球視野,優化國際教育課堂。依托與美國田納西大學新聞-公關 2+2項目,開展“遼大新傳·中高計劃”專家講座,培養學生立足東北亞放眼全球的國際視野。師生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等類別資助,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倫敦大學等高校交流學習,超30人次參與國際會議并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合作。
四、以真實問題的大實踐觀為路徑,培養具有問題意識、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流人才以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遼寧大學以“社會現實場景真實問題貫通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一體化”為辦學機制,以“走出去(走出校園)、走進去(走進社會)、走上去(走上前沿)”為辦學理念。學院以此為基礎提出以“真問題、實研究”為路徑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是確立“大實踐觀”銜接教育鏈與產業鏈。先后獲得遼寧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3個;22門課程將真實問題納入課程考核體系;畢業論文選題均以真實問題為導向,鼓勵學生結合遼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服務地方建設。二是打破壁壘,形成實踐育人共同體。學院與實習、實踐單位共同打造“目標共識、師資互聘、平臺共用、任務共建、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育人體系。“云創扶夢”師生團隊獲得遼寧省委、省政府頒發的“遼寧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三是市場化導向與學生探索精神雙向奔赴。克服片面追求流量、無視職業理想與社會責任;空談新聞理想、不顧行業與社會現實兩個極端。2023級傳播學專業研究生李豪樂在新華社實習期間撰寫的《首屆中醫藥文化夜市爆火輿情專報》獲遼寧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批示。四是統一實踐標準與個性實踐發展同向而行。學院建立流程的“標的、場景、路徑、評價、躍遷、反哺”,與模式的“體系多模塊連接、標準多樣化呈現、路徑立體化貫通、評價多元化介入”,積極將新聞傳播人才的全過程培養投身于“大實踐觀”。
五、以新文科思維創新為動力,積極探索多學科交叉迭代中的思想碰撞與知識創新。一是以科學研究助力人才培養,夯實創新基礎。舉辦面向東北亞區域的國際傳播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等國際和全國性學術會議,形成廣泛學術影響力;承擔包括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內的國家級項目17項;在商務印書館、社科文獻出版社等國家級出版機構出版學術專著17部;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16項;打造“遼大新傳名家講座”和“遼大新傳青年學者成長沙龍”兩個系列學術品牌。二是感知行業全生命周期,賦予創新思維。形成新聞傳播史、媒介文化與批評、國際出版與傳播等特色學科研究方向,成功申報省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推動“融匯、碰撞、創意、迭代、創新、孵化、創業”為創新目標演進模塊。三是在地化扎根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扣上創新扣子。學院與遼寧省出版集團、遼寧廣播電視臺、新華書店等傳媒單位常態化合作;全面參與沈陽地鐵傳媒集團上市;全程參與遼寧省地方標準《廣告經營單位業務管理規范》制定;‘海島尋鮮’——海島鄉村振興新模式引領者”項目為我校摘得全國“挑戰杯”賽事首個金獎。四是人員、資源、制度、平臺四方融合,匯入創新海洋。借助部校共建優勢學院,學生、教師、家庭、行業、政府、社會等多方聯動,制度、政策、環境、平臺、資源、成果、孵化等多方匯集,為培育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營造創新驅動、開放合作、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圍。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199-0.html遼寧大學打造“一元核心,四維支撐”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