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農業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聚焦思想引領、改革創新、一體貫通、鄉村振興,著力培養既擁有“頂天”實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聚焦思想引領,厚植知農愛農“大情懷”。一是高站位謀劃部署,提升思想引領“原動力”。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統籌推進面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思政體系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課程建設、實習實踐、創新創業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和各環節。以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為抓手,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必修課,引導學生在人生“拔節孕穗期”扣好第一粒扣子,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二是高起點組織實施,凝聚課程思政“向心力”。成立由黨委書記和校長任組長的課程思政建設領導小組,構建具有高等農業院校特色的“思政引領+課程驅動+實踐賦能”育人格局。出臺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若干意見和行動指南,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十個一”工程,把偉大建黨精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紅色校史等內容嵌入教育教學,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共進,厚植知農愛農的家國情懷。連續十年編寫“教書育人案例”,每10個學時課程融入1個教書育人案例,以農業等領域的生動實踐和鮮活案例,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追求充分融入到農業強國建設進程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三是高標準落實落細,激發思政課程“內生力”。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思政課、帶頭聽思政課、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帶頭參加思政課集體備課會,以上率下形成“黨委全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深入發掘和提煉思政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和“育德、育能、育責”功能,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有機融合到思政課當中,讓思政小課堂對接紅色大講堂、鄉村振興大課堂、“三農”大舞臺。在全省建立18個思政課實踐基地,打造以赤誠紅色為核心的愛黨愛國教育和以國槐綠色為代表的知農愛農教育相融合的“紅+綠”雙色主題思政課教學模式,確保思政課“田”味更“農”,全面提升思政課的理論厚度、實踐溫度和育人維度。
聚焦改革創新,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一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出臺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方案,從優化專業結構、加強課程建設、推動學分制改革等15個方面,細化50項教育教學改革工作任務,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一流本科教育行動,堅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調整優化本科專業結構為基礎、以改革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以專業認證為主線,聚焦專業、課程、教師、平臺、文化、學生6大核心要素,實施8項一流行動,即:一流人才思想引領、一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一流專業建設、一流課程質量提升、一流名師培育、一流人才培養“高地”建設、一流育人文化培育和一流質量文化建設行動。二是設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驗班(以下簡稱“卓越班”)。堅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遼寧經濟主戰場、面向有利于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態文明建設,在農學和園藝2個有院士團隊作支撐的專業設立卓越班,構建“2+X”培養路徑(以2年本科為基礎,X=1時按本科畢業,X=4時按碩士畢業,X=6時按博士畢業)。單列招生計劃,實施全程導師制、小班培養制、動態調整制、獎勵配套制“四制”工作機制。卓越班注重強化學科基礎知識學習、綜合素質培養和實習實驗技能歷練,依托國家級、省部級學科平臺,不斷完善科技創新訓練,推動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有效銜接。三是遴選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以下簡稱“創新班”)。在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獸醫學、生物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林學、農林經濟管理10個博士點一級學科所在學院遴選創新班,在確保原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的前提下,結合各學院創新班培養目標、要求特點,在專業選修課環節設置拓展必選課,采取個性化方式培養,小班授課,依托“大創”創新性項目、學科競賽項目、教師科研項目、科技創新實踐項目、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等強化拔尖創新人才的人文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培養和國際視野拓展。
聚焦一體貫通,暢通協同育人“主干道”。一是細化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秉持“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根據研究應用型大學建設需求和高等農業院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色,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精專業、強能力、創新型”的總體思路,構建以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和遼寧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推進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相互滲透和有機銜接。從高度、廣度、深度、精度、維度5個方面細化課程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二是優化學科和專業布局。出臺深入推進學科建設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持續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以3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學科、1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學科為依托,構建學科、人才、科研協同增效的“一體兩翼”發展模式,打通學院、學科、專業壁壘,確保學科優勢真正轉化為專業優勢、教學優勢。圍繞招生、就業、師資、平臺、人才培養方案5個要素,對15個專業進行“合理停”和“高效轉”,重新配置師資隊伍、平臺等資源,重點補充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努力打造農林特色優勢專業集群。修訂本科生轉專業實施細則,從2020級學生開始不再設置轉專業成績門檻,在傳統專業基礎上設立輔修專業,鼓勵學生根據興趣和特長選擇專業,更好地實現學生與專業的最優匹配,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三是強化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堅持“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積極探索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有效路徑,將科學思維融入教學方法,以科研成果充實教學內容。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構建以“服務農業產業化生態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主線,以“科研成果+團隊+項目+平臺”為依托,以“思創融合、專創融合、科創融合、就創融合”為抓手,以創新創業“課程教育、實踐訓練、項目孵化、成果轉化、企業聯盟、機制保障、文化營造、教育研究”為主要內容的“1448”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體系,促進創新創業與教育教學融合轉化。建立健全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聘請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學校兼職教師,指導學生在企業一線實習實訓,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在“真環境”中受歷練、壯筋骨、長才干。
聚焦鄉村振興,練就強農興農“真本領”。一是以課程育人為根本夯基筑臺。建立學生自主選擇的“公共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課程群,在國家級、省部級、校級3個層面打造設施園藝學、現代農業科技進展、普通植物病理學等系列示范課程、一流課程、共享課程、精品課程。開設農業發展史、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等耕讀教育特色課程,組織教師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問題導向式、情景模擬式、案例分析式、討論式、項目式和角色扮演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將傳統農耕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以豐富的教學形式引領拔尖創新人才體悟“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的深刻哲理,激發其對農耕文化的興趣與熱愛。二是以科研育人為關鍵立柱架梁。堅持以國家、區域以及行業發展重大科技需求為導向,打造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自然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開發并舉的科研工作新格局。以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卡力瑪水稻實驗站等2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基地為創新源泉,以遼寧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為服務對象,以首席科學家為引領,以科技人才團隊為支撐,以稻、菜、果、畜禽為特色,構建“特色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創新研究平臺+服務推廣團隊+核心示范基地+科技推廣普及”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模式,使農業領域“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不斷轉化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動力源”。三是以實踐育人為驅動積厚成勢。深入實施專業實踐平臺與“強農興農”教育融合計劃,以“大學生+鄉村振興”為載體,打造集“啟智潤心”與“知行合一”于一體的社會實踐品牌。在遼寧布局建設4個鄉村振興綜合示范縣、105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力實施科技供給計劃和鄉村振興服務計劃,每學期組織近萬名學生走進農業生產一線,這些學生已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四大員”,即:聚村頭、坐炕頭的理論宣講員;走千家、進萬戶的信息采集員;行田間、走地頭的科技輔導員;出標準、拿規范的專業研究員。實踐育人模式實現了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與服務鄉村振興有效結合,一大批致力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8-198-0.html沈陽農業大學堅持“四個聚焦”深入推進農業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