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近幾年,二手房交易遇冷,一批宣稱“海外Home Staging模式”的美化代售公司悄然興起。“美化代售”,指的是對房屋重新裝修,并負責房屋的出售事宜,業主選擇這類公司是為了能快速賣掉房子。
然而,時代周報記者從多位業主處得知,部分美化代售公司或暗藏消費陷阱,他們宣傳能快速賣房,收取業主高額的裝修費、營銷代理服務費,最終房子沒有賣掉。
“當時真的是被他們的宣傳視頻洗腦了。”回憶過去的賣房經歷,業主白雅非常懊惱。2024年上半年,白雅委托塑房(上海)商務咨詢有限公司(下稱“塑房公司”)對其名下的一套房子進行美化代售,裝修費近50萬,房子卻至今仍沒賣出。
而與白雅有著類似遭遇的業主并不在少數。多位業主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他們被塑房公司的宣傳所吸引,花了一大筆錢裝修,但最終房子卻沒有賣出去。此外,這些業主還控訴,塑房公司提供的裝修質量差、裝修品質完全配不上價格。
3月15日,就這些業主反映的情況,時代周報記者撥打了塑房公司官網所留電話,無人接聽,轉進語音信箱。此外,時代周報記者還向塑房公司官網郵箱發送了采訪函,但截至發稿,對方未予以回應。
對于此類現象,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指出,國內的二手房美化代售公司與國外Home Staging相比風險更大,主要在于國外Home Staging服務商普遍采用局部修繕,和更低成本、更靈活的家具租賃模式,而非拆掉原裝修重新裝修。
花幾十萬裝修,房子仍賣不出
2024年上半年,白雅與塑房公司簽訂了《塑裝暨代理營銷服務合同》(下稱“塑裝合同”),塑房公司作為乙方需提供塑裝方案,并就設計、拆舊、材料、施工、驗收、采購等事項進行決策,同時還需負責房屋的掛牌出售及銷售推廣;而白雅作為甲方,需向塑房公司支付近50萬元塑裝費(簽合同時支付首付款2萬元)、代理營銷服務費5萬元。
塑裝合同顯示,白雅的這套房屋初步擬定價格為7xx萬元,并約定若售價(扣除中介費)超過8xx萬元,超出部分50%作為增值服務費,也就是超額部分五五分成。
白雅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簽合同時,塑房公司的銷售曾信心滿滿地表示一定能以不低于8xx萬元的價格將房屋出售,讓白雅只需關注到手價即可。在支付了定金和一半的塑裝費,白雅的房子正式開始了改造美化,然而一切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塑房在出具裝修平面圖后,便不允許我們參與裝修了,相當于讓我們‘開盲盒’,只是偶爾給我們發一些進度視頻。”白雅表示,并稱改造美化不但沒有給房子加分,反而把原本沒有缺陷的房型改造出了硬傷。
最為關鍵的是,白雅的房屋并沒有賣掉,且塑房公司合同中約定的近50萬裝修費用實際上卻連一半都沒花到房子上面。
白雅告訴記者,塑房公司在房屋的硬裝方面雖然用的都是合同規定的品牌,但大都為低端產品,軟裝則是一些廉價家具。“我們跟塑房表示,既然從性質上來看,原本的代賣房合同變成了裝修合同,那么公司就把裝修用的一些材料明細、報價等材料給我們,但遭到了拒絕。”
因此,白雅找到諾貝爾曼(上海)房地產估價事務所,對房子的裝修進行了評估,最終評估結果顯示,整體裝修費用不足22萬元。鑒于上述原因,白雅在與塑房公司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未支付剩余塑裝費及代理營銷服務費。
白雅并不是個例,業主桃桃為了賣房也搭進去36萬元裝修費。桃桃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房子裝修完后,她曾向塑房公司表達對裝修品質非常不滿意,然而工作人員卻回應稱,若不付另外一半塑裝費,公司就不再幫其推廣,并會去起訴她。
考慮到最終目的是為了賣房子,最終桃桃還是結清了剩余的費用。“這種房子只能賣給對裝修一竅不通的小白,有點認知的人是不會買單的。賣房期間遇到一組客戶,直接說我們這個裝修怎么這么爛,還要拆了重裝。”桃桃對記者說道。
業主艾可也告訴記者,他委托的房子面積僅46平米,卻被塑房公司收取了高達21萬的裝修費。“每平方裝修價格單價超4560元,這都趕上部分三線城市的房價了。”艾可說道,并稱塑房公司的裝修方案不專業,裝修質量差。
“塑房安裝的臥室空調,在使用第一晚就發生嚴重滴水漏水事件,導致臥室天花板、柜臺、木地板被泡水損壞。此外,塑房使用裝修材料低劣,各類柜體放置夏半年后仍是毒氣味熏天,至今無法入住,亦無法出租。”艾可表示。
宣傳有動遷資源,相關單位回應:不存在合作
據時代周報記者從多位業主處了解,他們之所以會選擇塑房公司進行美化代售,原因之一是被公司的宣傳所吸引。
塑房公司官網顯示,自2020年成立至今,公司已累計幫助1000余名上海業主解決賣房難題,合作中介門店超3000家,合作房產經紀人超3萬人,擁有超20萬私域流量池。
塑房公司還展示了許多成交案例。這些案例顯示,經過該公司改造和營銷后,部分房屋的成交周期低于1個月,甚至還有房屋成交周期僅5個小時。此外,亦有部分房屋的成交價格超出市場同期成交價位,又或是極大提高了買方的預算。
塑房公司賣房案例 來源:塑房公司官網
而在社交平臺上,也能搜索到不少帶有塑房公司logo的賬號。其中,有賬號在視頻中宣傳“二十多年的老破舊,經過塑房設計改造,平均10天內售出”。
圖片來源:抖音
業主吳迪告訴記者,塑房的銷售人員曾對他表示,90%房子都能賣出,讓其不用擔心。此外,亦有多位業主對記者表示,聽到過類似說辭。
銷售稱塑房公司房屋出售成功率為90% 受訪者供圖
在業主白雅看來,塑房公司對接的賣房營銷服務人員并不專業,連其房子是否“滿五唯一”、是否有電梯都不清楚。
受訪業主們表示選擇塑房公司另一大原因則是看中塑房宣傳中的動遷資源。在社交平臺上,能看到塑房工作人員前往動遷基地放置KT板的多個視頻,并且宣稱公司有多個動遷資源,其中視頻中出現了上海市黃浦第二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下稱“黃浦第二征收所”)。
另據業主吳迪透露,銷售人員曾夸張地表示會拉100組動遷戶來上門看房。然而,在實際過程中,業主們發現塑房公司所謂的動遷資源,僅限于在動遷基地放置kt板。
此外,根據吳迪提供的微信群溝通記錄,塑房公司在為其房屋提供代理營銷服務期間,并未有一組動遷戶上門看房。
對于業主反映的動遷情況,時代周報記者致電黃浦第二征收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公司與塑房公司之間沒有合作。
動遷基地放置塑房公司KT板 受訪者供圖
業主如何維權?律師建議申請評估裝修價值
企查查顯示,塑房公司由上海塑房設計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朱濟波是受益所有人。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近幾年塑房公司涉及的司法案件增多。截至2025年3月15日,塑房公司共涉及27起司法事件,其中有22起發生在2024年和2025年。
雖然與塑房公司之間存在諸多矛盾,但業主們想維權并不容易,主要在于雙方簽署的塑裝合同。
時代周報記者對比多份塑裝合同發現,塑房公司在部分新簽署的合同中,將爭議解決方式由法院訴訟變為了提交上海仲裁委員會仲裁。
對此,上海市浩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王俊偉律師對時代周記者分析指出,訴訟和仲裁都是處理糾紛的方式,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仲裁費用高、不公開、而且起訴被告無法擴張至未出資股東、一裁終局之后很難救濟。
此外,塑裝合同中存在許多由塑房公司預先擬定的格式條款。
以業主宋夏的塑裝合同為例。記者看到,該塑裝合同第四條第1項中約定“初步擬定價735萬元整”,并特別提示“初步擬定價由甲方決定,此擬定價乙方不承諾為最終成交的甲方到手價。”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設計標準方面,塑裝合同附件2中約定“甲方需認可乙方的專業判斷及設計,不能在設計過程中參與干涉,或決定乙方設計方案。乙方本著尊重甲方的原則,在平面設計結束時會告知甲方,甲方可提供善意提醒,但最終決定權歸乙方。”
在裝修材料方面,塑裝合同附件1中僅約定了硬裝材料品牌清單,并未有具體的型號和價格。至于軟裝方面,塑裝合同附件2中約定“乙方設計師根據戶型及設計風格自行選配。”
針對業主們索要的裝修材料明細和價格清單,塑裝合同附件2中亦有約定,具體內容為“塑房公司系批量采購有關裝修材料,且受供應商價格保密協議的約束,故乙方無法提供原材料價格清單及有關甲方房屋的單獨票據,甲方對此予以理解及認可,并且不得以此為由拖延或拒絕支付塑裝暨代理營服務費及增值服務費(若有),否則按甲方違約處理。”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王俊偉表示:“業主的訴求其實是賣房,不是為了裝修,塑房公司在與業主簽訂合同時將賣不掉房子的風險全部轉嫁給業主,這一項有點違背常理。從交易習慣來講,這種交易模式應該是美化公司來投入裝修款項、而不是客戶來支付。”
王俊偉建議,首先,業主可以收集“公司虛假宣傳、保證將房子賣掉”的相關證據,確認侵害業主權益的條款為格式條款,不成為合同內容或者無效,從而排除條款的適用;其次,業主在選擇訴訟時,可將未出資到位股東或者股權轉讓后股東一起起訴,同時追究股東的責任,防止股東跑路規避責任;再者,業主也可申請對裝修價值進行評估,以實際評估價值支付尾款,盡量降低自己的損失。
(文中受訪者白雅、桃桃、艾可、吳迪、宋夏為化名)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3-520-0.html上海塑房“美化代售”套路調查:打著賣房旗號賺裝修費?近50萬裝修評估不值22萬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