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吳江龍 吳柳青
“大家好,我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2月5日上午,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研發的“天問”人形機器人,這一開場白逗樂了現場觀眾。
當天是蛇年新春第一個工作日,湖北省在洪山禮堂南廣場舉行“楚才”系列人形機器人展示會,10款人形機器人集中展示。其中,武漢大學帶來了“天問”一號和二號兩款機器人。
“天問”一號和現場觀眾握手
現場,“天問”一號走向觀眾揮手致意,進行了自我介紹,并完成了握手、遞話筒等人機互動展示。項目具體負責人之一、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兼微電子學院副教授李淼介紹,“天問”一號有38個自由度,其“靈巧手”的自由度就有7個,能如人手般抓握和操作物品。靈巧手是人形機器人最能體現技術復雜度的核心零部件,目前天問靈巧手正在小批量量產。
據介紹,“天問”得名于《楚辭》中屈原的千古名篇《天問》,既象征著武漢大學對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的追求,也寄托了團隊對未來科技發展的無限憧憬。“天問”于2024年3月18日正式立項,整體聚焦“大腦、小腦、感知、軀干、四肢”等關鍵部件,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制造集中攻關,當年6月完成樣機組裝、啟動聯調聯試,如今已熟練掌握走、跑、跳等基本技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長、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教授劉勝介紹,該項目集聚了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綜合計算機科學、動力與機械工程、城市設計、測繪遙感等11個優勢學科資源,相關專業領域師生聯合攻關核心問題。團隊還積極與湖北地區各大高新技術企業展開密切合作,目前,“天問”人形機器人包括傳感器、芯片在內的80%的核心零部件都實現了湖北制造,因此確實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
李淼介紹“天問”二號的靈巧手
“天問二號比身高1.8米的一號個頭小一點,但體重更重一些,它最大的改進是有一雙更接近人手的‘靈巧手’。”李淼介紹,這雙手是用高分子復合材料和微結構打印出的,比前一代更“溫柔”,平時已經能幫他拿咖啡。
機器人要很好地服務人類,手部至關重要。李淼介紹,人類的手有21個自由度,天問團隊希望在第四代達到這一水平,“我們和國際最領先的機器人手現在還有一些差距,但我們的特點是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剛柔耦合靈巧手。”
天問設計之初的目標是“走路如履平地、操作得心應手、交互對答如流”。未來,“靈巧手”會進一步加強自由度、感知能力,繼續學習人手的活動方式,讓機器人可以和人更親密互動。“目前我們已經和湖北一家咖啡企業在商討落地應用,未來天問系列可以應用在商業和養老場景中。”李淼說,天問二號還只定型一個月時間,到今年4月時,它將有更完美的表現。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0055-0.html武大“天問”公開亮相:我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