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者有心】
作者:原蕊楠
近一兩年,二手交易平臺上經典膠片機買賣日益活躍且價格不菲,一次性膠片機登上相關購物平臺熱銷品榜單,曾經關閉的膠卷沖洗店重現街頭巷尾,小紅書上“#膠片”話題瀏覽量超過38億……在數字攝影占主導地位的今天,膠片攝影正悄無聲息地重新走進人們生活,其擁躉也從膠片攝影發燒友擴展到一般年輕人。
懷舊情緒在這種看似逆潮流而動的文化現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于一些膠片攝影發燒友而言,膠片年代的攝影過程充滿儀式感,從小心翼翼地將膠卷裝入相機,到在暗房里耐心地沖洗照片,那種略顯原始味道的手工操作方式與現代快節奏的數碼攝影形成鮮明對比。還有,膠片攝影發燒友出于對膠片攝影的懷念,大量購買并收藏經典膠片相機,舉辦膠片攝影展,在攝影圈掀起一股復古風潮。
膠片攝影發燒友畢竟是少數,那些非發燒友的年輕人為何也對膠片攝影有巨大熱情?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年青一代,他們沒有經歷過膠片攝影的黃金年代,對膠片攝影自然也就談不上懷舊。他們愛上膠片攝影,更多是為體驗充滿不確定性的攝影過程——膠片質量、顯影配方、藥液溫度、顯影時間、沖洗環境,每個因素都影響著最終的成像效果。這些讓膠卷成為獨特的“成像盲盒”,很多年輕人把拍攝、沖洗膠片照片當作滿足自己好奇心的“拆盲盒”儀式。
所謂盲盒,是指消費者無法提前得知里面是何產品的盒子,不確定性是盲盒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其魅力所在。每拆一個盲盒,都是打開一扇神秘的大門或者是進行一次小小的冒險。有關大眾消費心理的研究表明:“是不確定的刺激加強了重復決策。”當不確定性預期帶來的緊張感,轉變為確定性結果帶來的滿足感時,消費者的心理感覺便會變好,甚至比直接給他/她結果更加好。一來二去,人們就愛上了“拆盲盒”的感覺。因此,盲盒消費近年來逐漸成為深受年輕人歡迎的文化消費方式。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盲盒市場的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
膠片攝影的回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盲盒消費的升級。當然,膠片構成的“成像盲盒”與傳統的商品盲盒還是存在一些差別——拍攝者并非在完全未知中拆解驚喜,而是在已知與未知的夾縫中打撈時光。當拍攝者按下膠片相機的快門,記憶的輪廓已在腦海中勾勒成形,因而沖洗出的照片畫面既不會完全脫離預期,又帶著顯影偏差的驚喜。膠片攝影的魅力正源于“預期”與“驚喜”二者恰到好處的配比。
在盲盒消費中,消費者最在意的不是盲盒中的具體物品,而是從購買盲盒到打開盲盒過程中那種“期待——驚喜”的情感變化。膠片攝影也一樣,于拍攝者而言,承載意義的不單是照片,更是拍攝沖洗的過程。這體現了大眾消費觀念和消費心理的變化——從重視商品的實用價值到追求過程體驗和情緒價值。未來,隨著消費的升級,像膠片攝影一樣的體驗消費、情緒消費或許會越來越成為一種潮流。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9日13版)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3-849-0.html“盲盒”期待:年輕人愛上膠片攝影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