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機床是國之重器,工業母機更是被稱為“工業心臟”。
在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工業母機占三席,分別為浙東工業母機集群、寶漢天工業母機集群和沈大工業母機集群。從名字不難看出,沈大是三者中涵蓋城市最少的。本次評選以賽馬形式進行,從體量看并不占優的“沈大”為何能脫穎而出?
產業積淀雄厚。沈陽是公認的中國“機床之鄉”、“真空技術發源地”。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機床行業的“十八羅漢”中,前四名均來自沈陽、大連,占據全國金屬切削機床30%的市場份額。新中國第一臺數控車床等百余項工業母機行業的第一在兩地誕生。
應用場景豐富。遼寧是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沈飛、大船、沈鼓、大連重工、中車大連、一重核電等多家裝備制造企業,為機床產業特別是高端機床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產業規模較大。截至2024年,全省共有規模以上工業母機企業117戶,金屬切削機床產量2.7萬臺,居全國第六位。金屬切削機床產量數控化率70.2%。全省擁有相關企業1037戶,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主要分布在沈陽、大連兩地。集群內企業五軸聯動高速加工、智能化數控系統等技術均走在全國前列。
優勢不言而喻,上榜眾望所歸。
然而,熟悉機床行業的人都知道,以沈大為主的遼寧機床在發展的過程中曾深陷荊棘。本次晉升“國家隊”,能否為遼寧機床撕開沖破束縛的口子?遼寧能否在深耕制造之“基”中抓住振興新機?讓我們走進行業深處、車間內部,探尋沈大工業母機集群的突圍密碼。
逐質:鑄長板 攀“高”峰
求發展,要先定準方向,在復雜的市場中找尋最適合自己的“一瓢水”。談及選擇,企業家們的觀點高度一致:“遼寧機床一直服務國家戰略、關鍵領域,流量不是我們的長處,高端才是我們的歸宿。”
這一判斷,來自“高貴”的出身。
機床,萬械之母。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56個重點工業項目中,機床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直接落戶沈陽、大連。隨后來自全國各地的相關技術人員迅速在遼寧機床行業集聚。
“不僅出身不一般,客戶更加不一般。我們主要為沈飛、大船等龍頭企業和重要行業服務,對品質的要求始終是國內領先。我們一直在守護著國家產業安全。全國創造生產新紀錄的浪潮也開端于遼寧機床行業。”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那時候,全國的大件、要件、重件大多數是要拉到遼寧來生產的。多年的技術積累、對工藝的深度理解,直到今天都是遼寧機床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優勢所在。”
這一判斷,來自艱辛的市場跋涉。
“我們是走過彎路的。”通用技術沈陽機床戰略和運營部部長董凌云談及發展方向時直言不諱:“在流量型產品市場與南方企業拼價格、拼速度,我們沒有勝算。生產大路貨,咱只能賠本賺吆喝。但我們數十年專業深耕,對客戶的長久陪伴是其他競爭對手沒有的。這是我們的特色,也是我們的出路。”
近年來,沈陽機床在不斷梳理市場、深耕行業,探尋扭虧為盈的路徑。高端產品占比顯著提升,主營業務收入穩步增長。
這一判斷,來自對行業走勢的預測。
“十幾年前,客戶要的是能生產、用得住、好養護。現在客戶要的是精度高、反應快、個性化、全鏈條。”在通用技術大連機床主管銷售的副總經理田立明看來,用戶需要的不僅是一臺加工工具,也是能夠提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的解決方案。市場在倒逼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邁進。
在科德數控股份有限公司3樓辦公室內,總經理陳虎的觀點有些類似。他表示,從經濟規律看,企業成長取決于客戶需求,只有高端市場才能培育出高端企業。自成立以來,科德數控便選擇“三航”產業、重大工程作為自己的客戶主體。喜歡與“高手”過招的科德數控,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增速每年都保持兩位數增長。
求新:提“研”值 摳工藝
0.01毫米,比頭發絲還要細很多,也被譽為大型龍門機床行業的“精度天塹”。
在通用技術沈陽機床的組裝車間內,一臺大型高精度龍門加工中心正進行檢測。董凌云指著工作臺上11米長的導軌說道:“加工一個以噸計量的大型零部件,刀具需要在十幾米長的軌道上運行,但是每次移動的誤差不能超過±0.01毫米,才能達到精密級水平,這對于一臺自重就要十幾噸的大型設備而言是非常困難的。”
跨過這條“天塹”,沈陽機床沉淀了幾十年。“20多年前,沈陽機床就已經有龍門機床了。對于這套技術的理解,我們是深入骨髓的。我們的技術庫里幾乎能找到關于這種產品的所有資料,擁有非常全面的實驗數據。這不是一代人的積累,而是幾代人的傳承,是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遼寧工業母機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侯玉新表示。
這份鉆研,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魄力。
“毛利率不超過40%的項目,我們幾乎不接。”行走在生產車間,陳虎指著正在組裝的產品,話語中透著幾分霸氣。高利潤的回報,前提是高科技含量的供給。科德數控每年要將25%以上的主營業務收入用于技術研發。
企業自主創新并非獨自創新。沈大工業母機產業群內,擁有令人羨慕的智慧資源:高檔數控機床控制集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傳感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技術創新載體15個;先進鑄造技術工程實驗室等省級相關創新載體41個。
精度既是設計出來的,更是從工藝中“摳”出來的。
機床的運動精度常以微米計算,這種“看不到”的距離,幾攝氏度溫度變化引發的熱脹冷縮就能造成嚴重影響。為此科德數控不惜把大山挖開,把生產車間“藏”起來。
沿高速公路行至大連經濟開發區大黑山腳下,遠遠地便能看見一排古香古色的建筑貼山而立,好似士兵在守衛著山內的寶藏。這里便是科德數控股份有限公司金普廠區,但“寶藏”并不在山“內”,而是在山“下”14米深處。這是一座恒溫恒濕的地藏式工廠。
溫控只是整個工藝控制的基礎條件。“這是刀具加工的操作手冊。”陳虎從抽屜里拿出了一個小冊子,僅這一項工序便有300多項加工標準。“我沒有計算過科德數控生產一臺機床的技術標準到底有多少。但我們對每一個螺絲擰到什么程度都有具體說明。”
工藝是工業母機生產的核心技術,也是機床企業搶不走的“飯碗”。“把機床拆開,別人可能會看懂你的結構、分析你的技術,但你的工藝別人看不去,也復制不了。”大連機床技術中心副主任董萬智表示。
如何提升工藝?一點點“磨”。
去年春節,董萬智接到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個老客戶急需解決特殊材料薄壁套加工難題:一次成型一米多長,壁厚只有0.6毫米至0.8毫米,并且要在零部件不變形的情況下,保證內外孔的光潔度。“由于這個零件成品太薄,在加工時極易發生形變。當時客戶也覺得不太可能,已經開始嘗試機加以外的辦法了,但還是不甘心就順便問了我們。”董萬智接到電話的那天恰是大年初一,方案可以上班再討論,但第二天董萬智就坐不住了,馬上組織工藝團隊展開討論。“考驗金剛鉆的瓷器活來了。能干不?”董萬智得到的回應很干脆:“干!”
在加工時最主要的難題就是如何保證零部件不受切削力的影響而變形,最終通過無數次模擬實驗,工藝團隊確定了用兩把刀具精準對切,以此使內外圓的切削力相互抵消的方案。但這個大膽的加工方案要求內外加工刀具刀尖的行進精度、力度必須完全一致。為此,董萬智團隊專門設計了單獨試驗臺,經過無數次的校準和實驗,最終于同年秋季交出了客戶滿意的加工方案及多臺定制化產品。“均是一次試車成功!”董萬智雙手交叉抱在胸前,眼中透著自豪。
為提升企業的制造工藝水平,大連機床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制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對工藝重視,很多企業都以勞模、技術帶頭人為核心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工作室,希望通過師徒模式傳承手藝。我省也建立了技術人才的培育機制,為更多匠人提供成長空間。”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集“群”:展特長 強協同
每一臺機床都是配合精密的儀器,只有每個部分各展所長、優勢互補才能最終形成超強合力。發展一個產業集群亦是如此。
產業集群不是簡單地以地域將企業聚集在一起,而是利用好這個區域的優勢為企業服務,同時引導企業差異化發展,強鏈補鏈延鏈,握指成拳。
“我們不會與沈陽機床做同款的產品。”沈陽精銳數控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憲凱曾在采訪中自信地說道,“不是做不了,而是我們有自己的賽道。如果大家都擠在一起,最終只能靠內卷爭取市場,這不是良性競爭,更不是發展之舉。”
集群中各家龍頭之間保持著同樣的默契。
“沈陽機床的長處是立式機床、龍門機床,而我們的長處是臥式機床,科德數控對五軸聯動更加專注。總之,我們各有側重。”田立明表示。
各自專注為企業帶來施展空間,也節省了創新成本。“目前,我們主攻主軸、轉臺、刀庫等核心功能部件。將之前全面鋪開的研發方式,改為模塊化的項目制研發,將力量集中在臥式加工中心、臥式車銑復合上。”通用技術集團機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大連分院院長馬騁表示。更加專注后,大連機床的多項產品榮獲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春燕獎,4款產品入選《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產品手冊》,兩項科技成果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差異化發展,還讓集群內的企業成為共拓市場的伙伴。“我們和省內多家兄弟單位都是合作關系。我們與沈陽機床曾多次攜手為客戶搭建復雜生產線。”田立明表示。龐大的市場規模,吸引了大批的配套企業落戶遼寧,形成了獨具遼寧特色的工業母機供應鏈條。
“以金普新區為主,甘井子區和北三市為輔,活躍著一批從事機械加工、材料加工的企業。大多是為大連機床、科德數控等龍頭企業進行配套。目前已漸成規模。”大連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金普新區僅是遼寧零部件配套的縮影。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規模以上工業母機企業117戶,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占全國比重3.9%,居全國第六位。金屬切削機床產量數控化率達70.2%。
“沈大優勢突出,但短板也依舊存在。”遼寧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宋帥官表示。比如與國際一流產品仍存在差距,尚不能完全滿足航空、船舶、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需求。核心功能部件自給方面還需要提升。“今年我省持續組織開展16類主機裝備結對攻‘尖’,圍繞航空、航天領域需求,開展高精度主機設計及制造,為供需雙方搭建對接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對今年重點工作的安排,亮明了補短板的路徑。
在大連的采訪結束時,夜幕已悄然降臨,不遠處黃渤海交匯的波濤洶涌澎湃。在創新浪潮的推動下,貼著遼寧標簽的“機床航母”也正開足馬力駛向更深更廣的海域。
(遼寧日報記者 孫大衛)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3-502-0.html機床突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深觀察之沈大工業母機集群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丹東港糧食吞吐量創新高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