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實習生 王嘉琪 南京報道
4月10日,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正式召開,大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內的采訪,闡述了5G向到6G技術過渡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諸多變化。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繳翼飛/攝)
鄔賀銓強調,6G需在5G基礎上實現六大跨越性變革:消費體驗升級、行業投資回報平衡、空天地一體化組網、網絡架構智能化、AI深度融合及全球標準協同。
鄔賀銓坦言,6G需證明其在特殊場景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以“更便宜、更快、更安全”的目標重構通信生態。
面對國際形勢對標準統一的挑戰,他呼吁,需要全球合作破解技術割裂與供應鏈風險,推動“人機物互聯”與“天空地協同”等諸多愿景早日落地。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5G基站為425.1萬個,比上年末凈增87.4萬個。5G基站占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33.6%,占比較上年末提升4.5個百分點。
鄔賀銓表示,在5G的發展進程中,編碼調制技術不再局限于傳統路徑,而是依靠頻率擴展、多天線等新技術不斷突破。中國商用5G已歷經五年,5G特別是5G-A的高帶寬、低時延、大連接等能力為5G-V2X和5G工業專網等應用奠定了基礎,從數據上看,下載速率實現了7~8倍的提升,但用戶實際感受卻未達預期,5G的工業應用進展不易,行業個性化和標準化碎片化及成本問題制約了發展。目前面向消費應用方面5G與4G的差異化不夠明顯,也有內容與終端能力發展滯后的原因。5G的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揮。
究其原因,鄔賀銓認為,目前國內5G基站密度僅為4G的60%,從覆蓋信號強度和用戶密度看則需200%~300%,處于弱信號區的用戶實測速率下降50%~70%。同時,5G室內穿透能力不如4G帶寬保留限制在初期因需求不足、頻率重耕或補充上行覆蓋,需預留部分5G載波帶寬與4G動態共享。目前全國有25%的5G基站為NSA,與4G錨點同步傳輸控制信令而多占用15%無線資源。
不過,鄔賀銓也指出,5G相對4G在頻效和能效等方面優勢突出,比如4G采用固定功率分配,僅能通過簡單休眠節電10%~20%,5G的動態資源分配機制可以通過智能休眠節電40%。另外,從單基站年電費看,5G約5.46萬元/1.2PB,4G約2.03萬元/240TB,5G的每TB電費為4G的5%。考慮全生命周期成本(折舊、密度補償、配套設施等投資分攤),每TB傳輸綜合成本5G為150元,4G為450元。
而對于后續6G基站建設帶來的成本和能耗,鄔賀銓表示,隨著容量的加大,總體基站能耗肯定是要增加的,但單位比特能耗是一定會下降的,單基站的能耗是否會增加還有待驗證,因為6G可能會采用分布式的基站建設方案。
“6G未來要能表現出更便宜、更快、更安全、更可靠,實際上5G已經是這樣了,因為單位投資帶來的每個Gbit成本,5G只是4G的幾分之一,頻譜效率方面,5G是4G的好幾倍。包括單位流量的電費,5G都比4G低得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由于技術的進步,對于傳統的業務,我們到6G階段會比4G更便宜。”鄔賀銓說。
5G時代的諸多實踐也為6G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鄔賀銓認為,相比于5G,6G將會出現6個方面的主要變化。
一是消費應用的體驗。6G時代,消費應用領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一方面,5G在消費應用體驗上的不足成為6G亟待解決的問題。盡管5G在速率上有了顯著提升,但用戶在實際使用中并未感受到與之匹配的體驗提升,這反映出消費應用對于網絡性能的需求遠不止于速率。另一方面,6G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將催生新的終端形態和應用場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消費終端不斷涌現,這些終端對通信網絡的性能、功能和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對于6G時代消費應用的具體形態和發展方向尚不清晰,如何在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的同時,確保消費應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是6G面臨的首要挑戰。
二是行業應用的投資回報與嚴苛要求的平衡難題。行業應用是6G發展的另一個關鍵領域,但個性化問題更為突出。不同行業對于通信網絡的需求千差萬別,高速低時延等苛刻要求成為行業應用的普遍需求。然而,滿足這些要求意味著巨大的投資成本,6G能否在這些行業應用中實現投資回報,成為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例如,在工業自動化、智能交通等領域,對于通信網絡的實時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任何微小的延遲或故障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
三是空天地一體等新場景。6G的愿景之一是實現空天地一體化,實現人機互聯。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新的應用和頻率擴展,涉及地面、空中的無人機、衛星等多個層面。然而,要在同一個網絡中兼容這些不同的設備和場景,滿足特殊場景和大眾剛需的需要,面臨著巨大的技術難度。不同設備的工作環境和通信需求差異巨大,如何確保它們在同一網絡下穩定、高效地通信,是6G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四是網絡架構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的變革。未來通信網絡的發展不再僅僅追求高帶寬、低時延,而是朝著人到機器到物、點到多點、多點到點、多連接多接口的方向發展。一般應用大多以大下行為主,而現在大上行的變化使得網絡要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過去一個網絡覆蓋所有應用的模式已難以滿足未來通信的需求,6G需要構建更加靈活、智能的網絡架構,以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
五是人工智能的算力、數據與實時性的考驗。人工智能在6G時代被視為關鍵技術,被寄予厚望。利用人工智能優化空口、提高信道精準度,有望顯著提升通信網絡的性能。然而,人工智能的大量應用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持和海量的數據采集,同時通信對實時性有著嚴格要求。在滿足復雜度和實時性的前提下,人工智能能否充分發揮作用,成為6G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人工智能與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提高網絡的智能化水平,是6G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六是國際形勢,標準統一與全球合作的困境。
“前幾代從1G、2G、3G全球的移動通信標準都并不是統一的,不同的標準就要求我們的手機必然是多頻、多模的,否則沒辦法全球漫游,這就是我們要付出的成本代價。從5G開始,才真正開始是全球統一標準。”鄔賀銓說。
但他特別指出,與5G研究相比,當前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之間不僅在貿易上進行封堵,在移動通信標準化領域也存在著不確定性。科技的交流合作受到阻礙,供應鏈的斷裂以及市場的封堵,使得全球統一標準的制定變得異常困難。6G的發展需要全球范圍內的協同合作和技術共享,而當前的國際形勢給6G的標準化和產業化帶來了巨大挑戰。
鄔賀銓表示,6G與5G的生態環境截然不同,4G以前主要面向消費,5G側重于工業應用,而6G將開拓全新的場景。人機物互聯、天空地協同、內生安全、泛在性連接、普適性服務、綠色化等目標,都需要巨大的創新才能支撐。面對諸多挑戰,6G的發展需要全球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在技術創新、標準制定、產業合作等方面不斷探索和突破。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4912-0.html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詳解6G六大變革:從空天地一體到AI融合,全球統一標準制定面臨挑戰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