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關于中美經貿關系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駁斥美方十大謬論,要點如下:
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
貨物貿易方面,美國對華出口增速明顯快于其對全球出口。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2024年美國對華貨物出口額1435.5億美元,較2001年的191.8億美元增長648.4%,遠遠高于同期美國對全球183.1%的出口增幅。中國是美國大豆、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市場,集成電路、煤的第二大出口市場,醫療器械、石油氣、汽車的第三大出口市場。
美國是中國服務貿易最大逆差來源地,逆差規模總體呈現擴大趨勢。中國對美國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持續增長。
綜合來看,中美經貿合作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為美國企業創造了大量利潤,也為美國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于2020年2月15日正式生效。近來,美方多次炒作中方采購不及預期,沒有履行協議。
貨物貿易方面,中方一直在積極履約。但事實是在中方履約過程中,面臨因美方原因導致的多重障礙。
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強制技術轉讓,美方將外商投資企業與中國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共同在中國市場上獲得商業回報的自愿契約行為稱為“強制技術轉讓”,與事實不符。
中方在保護商業秘密、保護藥品知識產權、打擊網絡侵權、加嚴知識產權執法等方面多措并舉,認真落實協議知識產權章相關承諾。
這些年,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中國國際收支更趨平衡。2020年以來,衡量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匯率指數總體運行在100附近,在國際主要貨幣中保持相對強勢,不存在競爭性貶值。人民幣匯率年化波動率保持在3%~4%左右,與國際主要貨幣波動率基本相當。看人民幣匯率,不能只看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匯率。
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有悖常理和常識。
從市場經濟原理看,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供需平衡是短期的相對的,不平衡是普遍的動態的。以“產能過剩”等為借口,對中國產品出口、投資合作設限,實際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全球市場的人為干預和割裂。
2022年,中國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清理歧視外資企業和外地企業、實行地方保護的各類優惠政策。這里面有三個“一視同仁”,內外資企業稅收“一視同仁”、進口和國產貨物“一視同仁”、中外公民個人所得稅“一視同仁”。
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即永久給予最惠國待遇)是中美經貿關系的核心基礎。
最惠國待遇是多邊貿易體制的一項基本原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要求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無條件地給予其他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最惠國待遇,這一要求具有法律強制約束力。給予最惠國待遇是相互的,絕非美方的“恩惠”。
2025年2月、3月,美方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兩次對中國輸美產品全面加征關稅,威脅取消對中國小額包裹免稅政策。4月2日,美方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對中國小額包裹免稅政策。
中國是世界上禁毒政策最嚴格、執行最徹底的國家之一,對其生產、經營、使用和出口環節實行嚴格管制,迄今未發現此類藥品在生產、流通環節流失案件。
消費者個人自國外購買自用物品是對個人消費的有益補充。盡管近年來全球零售包裹進口額增長較快,但總體規模相對有限,在全球貿易總額和社會零售總額中的占比仍較小,遠未達到主導地位。如取消小額包裹免稅政策,逐一查驗小額包裹并征稅將帶來巨大的監管成本,極大地增加企業物流和通關成本。
美國政府不斷以國家安全為由,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出臺各類經貿限制政策和措施。比如,以所謂“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為借口,強制要求TikTok出售、剝離,干涉企業正常運營,威脅投資者技術安全和商業利益。
美方的種種做法完全是以國家安全和人權為名行打壓遏制之實。美國對人工智能模型及提供底層算力支撐的集成電路采取歧視性管制措施,實質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搞“三六九等”、分“親疏遠近”,剝奪包括中國在內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科技進步的權利。
來源:央視新聞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4815-0.html白皮書駁斥美方十大謬論!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