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剛開年,新能源車圈就開啟了“新一輪內卷”。但這一次,卷的不只是價格,而是智能、技術、品質全面開打。
智能化功能加速下沉,10萬元級別的車型也逐步配上了高速領航、城市記憶領航等輔助駕駛配置。文心一言、豆包、DeepSeek等大模型陸續(xù)“上車”,AI與汽車的融合正在加速。同一時間,豪華新能源車迎來爆發(fā),蔚來ET9、尊界S800、仰望U7用全新的國產敘事,重新定義了“什么叫豪華”。
在這場智能競賽中,魯大師當然也沒閑著。作為一直關注車機體驗的“老朋友”,我們不僅見證變化,更決定把“評測”這件事做得更細、更實。
今年,我們將原本只聚焦車機流暢度的測試體系,全面升級為“駕艙系統(tǒng)流暢性測試”,覆蓋九大維度,從應用啟動、語音喚醒、手勢識別,到空調調節(jié)、車窗控制、輔助影像響應……能測的都安排上了。
語音AI方面,我們也做了重大升級:測試用例從70項擴展至142項,覆蓋六大高頻使用場景,盡可能還原“動口不動手”的真實用車體驗。
現(xiàn)在,2025年Q1季度報告正式上線,我們帶來了兩大權威榜單:
新能源汽車駕艙系統(tǒng)流暢榜
新能源汽車車機語音AI識別率榜
榜單全部基于實測數(shù)據(jù),希望為消費者提供更清晰的選車參考,也幫助車企直觀看到自身與競品之間的真實差距。
本期測試共涵蓋七款熱門新能源車型,分別是:極氪007、小鵬G6(2025款)、小鵬G6(2024款)、小米SU7、奇瑞iCAR V23、領克09 EM-P和特斯拉Model Y。
誰能在這輪比拼中脫穎而出?別急,魯Sir這就帶你逐項拆解。
01 新能源汽車駕艙系統(tǒng)流暢榜
在正式解析榜單之前,魯Sir先交代一下它是怎么測出來的。
我們采用的是全新升級的《駕艙系統(tǒng)流暢性測評1.0》方案,核心參考指標是「駕艙系統(tǒng)流暢指數(shù)」——簡單說,就是在駕艙內每完成一次觸控或交互并收到反饋的加權平均時間,這個數(shù)值越低,代表體驗越絲滑、越跟手。
為了覆蓋駕艙內的主流交互場景,我們的測試工程師在產品開發(fā)階段設置了超過80項測試單元、120多個測試用例,最終篩選出34項測試單元、43個代表性用例,確保大多數(shù)車型都能“有得測”,同時也覆蓋了用戶最常用的操作。
說到這,魯Sir想特別補充一句:相比過去只測個“車機反應快不快”,這次的測試維度升級之后,咱們終于可以用數(shù)據(jù)說清楚——那些你真的在用的功能,哪個快、哪個順、哪個還差點火候。從“點一點開App”到“動動手調空調、開車窗、調座椅”,我們真的把座艙體驗這回事,測扎實了。
當然,影響駕艙體驗的另一大關鍵,還有硬件本身。來看下本次參測的七款車型都用了哪些芯片配置:
芯片性能雖然不是全部,但決定了上限。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它們的“實戰(zhàn)表現(xiàn)”如何。
根據(jù)測試結果,本季度的“流暢之王”是極氪007,憑借1512.2ms的駕艙流暢指數(shù)成功登頂。整體來看,極氪的流暢性沒有明顯短板,是一臺非常均衡的“智能座駕”。
它的優(yōu)勢非常明確——在導航規(guī)劃、輔助影像打開和切換這些高頻場景中,反應速度是七款車型中最快的。特別是在導航指令下達到路線生成的環(huán)節(jié),極氪007做到了1435.83ms,是這次測試里表現(xiàn)最亮眼的單項。
當然,小問題也不是沒有。測試過程中,我們遇到過個別觸控未識別的情況,比如第一次滑動沒有反應,需要重復操作才能觸發(fā)反饋。還有打開收音機、音頻界面這類場景,響應時間偏長,稍微拉了點后腿。
這些問題雖然不嚴重,但確實會影響用戶的整體體驗。希望未來能通過OTA升級進一步優(yōu)化,把這個“第一名”坐得更穩(wěn)。
拿下第二的,是搭載高通驍龍8295P的新款小鵬G6,紙面配置拉滿,實戰(zhàn)表現(xiàn)也可圈可點。
在43項測試中,它幾乎沒有出現(xiàn)明顯拖后腿的項目,整體表現(xiàn)相當穩(wěn)健,尤其在基礎語音喚醒、座椅后視鏡調節(jié)、Wi-Fi連接等功能上,反應迅速、交互流暢。其中,Wi-Fi連接用時比最慢的特斯拉新款Model Y快了整整14.3s,差距非常直觀。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24年的老款,新款在多個維度都有實打實的提升:
語音喚醒響應提速250~770ms
車窗控制加快了770ms
空調控溫效率提升500ms
在動畫過渡、頁面加載、任務切換等細節(jié)表現(xiàn)上,新款G6也顯得更為利落,整體交互體驗非常接近旗艦水準。
不過嘛,雖然有性能更強的8295P芯片加持,但新款G6最終還是以4.5ms的微弱差距惜敗給極氪007。這也說明,小鵬的系統(tǒng)還有進一步挖潛的空間,如果能把硬件性能再壓榨得更充分,下季度翻盤不是夢。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排名靠后的幾位選手。
首先是榜單墊底的特斯拉Model Y,流暢指數(shù)高達2548.0ms,幾乎是極氪007的1.7倍。
但別急著“踩一腳”,Model Y的表現(xiàn)并非一無是處。在音視頻播放、導航窗口彈出、交互界面滑動、多指多屏響應、空調控溫這些高頻場景中,它的體驗其實相當在線:不卡頓、不掉幀,手勢識別靈敏,頁面加載也挺利索。
咱得說句公道話,雖然網上吐槽特斯拉車機“拉垮”的聲音不少,但真測下來,它在不少小項上是“榜一”,也算是給AMD Ryzen 芯片和自研系統(tǒng)正了個名,不至于一棍子打死。
不過話說回來,特斯拉強的地方很強,弱的地方也是真拖后腿:語音喚醒響應遲鈍,按鍵觸發(fā)的操作太不友好了;打開車機軟件、實現(xiàn)車身功能控制、執(zhí)行多功能響應指令時全線延遲;設備連接這塊兒更離譜,藍牙和Wi-Fi的連接時間在所有車型中墊底。
這些“掉鏈子”的地方,直接拖崩了整體體驗。希望馬斯克別光惦記著上火星,地球這邊也得卷起來了。
最后再來看看奇瑞iCAR V23和領克09 EM-P這對搭載8155芯片的兄弟。一個流暢指數(shù)1759.1ms,一個1880.6ms,整體差距不是很大,但領克的車機問題更明顯。
最嚴重的是導航規(guī)劃,用時高達3440.84ms,直接創(chuàng)下本輪測試最慢記錄,對比榜首極氪007慢了一倍有余。再加上輔助影像打開/切換,座椅調節(jié)響應偏慢,多項拉胯導致體驗狠狠打折。
這波,領克真得趕緊OTA搶救下流暢度了。
綜合來看,硬件是一塊敲門磚,但系統(tǒng)調教才是決定體驗高低的分水嶺。哪怕芯片一樣,不同車企的系統(tǒng)成熟度與優(yōu)化能力,最終拉開了差距。期待下季度,能看到更多“真絲滑”的智能座駕脫穎而出。
02 新能源汽車車機語音AI識別率榜
說完了流暢榜,咱們繼續(xù)看第二份榜單——車機語音AI識別率榜。
這份榜單是基于我們全新升級的142項語音測試用例評選得出的,測試范圍更廣、場景更真實,力求還原用戶在實際用車中“動口不動手”的體驗。
考慮到不同品牌語音助手的觸發(fā)詞五花八門(比如有的說“打開空調”,有的得說“啟動空調”),我們采用了多輪問詢測試法:通過多種不同說法驗證每項功能是否真的能被“聽懂”,確保測試結果公平、客觀。
根據(jù)測試結果,小鵬小米極氪屬于第一梯隊,這里來重點聊聊小鵬。
在語音操控音樂類、視頻類App的播放、返回、切換、倍速控制等方面,新款小鵬G6幾乎全項通關。無論是“返回播放列表”還是“切換到下一集”,都能精準識別并響應。
這已經不僅僅是“能聽懂”的級別了,而是真正做到了“可控”、“可交互”。這類對語義理解與系統(tǒng)聯(lián)動要求都很高的功能,小鵬能實現(xiàn),說明底層語音中控系統(tǒng)相當成熟。
除了車機內容控制,小鵬G6也支持門把手解鎖/閉鎖這類“車外指令”的語音交互,還能實現(xiàn)輔助駕駛語音變道指令,體現(xiàn)了“動口不動手”的理念已經深入車控層面。
如果你是一個對語音交互有高頻使用需求的用戶,魯Sir真心覺得小鵬值得考慮。
接著,咱們也來說說反面案例——新款特斯拉Model Y。它不僅基礎控制功能缺失嚴重,在智能語義理解、內容交互甚至創(chuàng)作類能力上幾乎“交白卷”,智能語音有點停留在“聊勝于無”的水平。
嗯……希望特斯拉能早日把這部分卷起來,語音體驗做差了還是很拖后腿的。(固原新聞網)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4812-0.html魯大師2025年新能源汽車Q1季報:全新駕艙流暢榜單上線,極氪車機強勢翻身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