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愛的分貝公益基金會主辦的“聽見世界的擁抱”2025聽障行業發展與交流大會成功舉辦。會上,德國慕尼黑大學人工聽覺植入中心主任Joachim Müller教授分享了全植入人工耳蝸(TICI)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技術引發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全植入人工耳蝸具有創新性意義,它無需體外聲音處理器,能實現真正的“隱形聆聽”,聽障人士在游泳、睡眠等場景下都可無感使用,極大地提升了使用體驗。
回顧2020年,MED - EL完成首例全植入人工耳蝸手術,歷經五年發展,其應用效果備受關注。Müller教授指出,全植入人工耳蝸手術與傳統人工耳蝸植入術相似,MED - EL奧地利人工耳蝸設備的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驗證。術后用戶能達到較高水平的語音理解能力,效果與傳統人工耳蝸相當,這標志著“隱形”人工耳蝸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大會現場還播放了植入全植入人工耳蝸的用戶Jennifer的采訪視頻,她分享了植入后的聽覺體驗和生活變化,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一技術為聽障群體帶來的改變。
在大會交流中,“等待未來技術,還是當下盡早干預”成為焦點話題。盡管全植入人工耳蝸前景令人期待,但專家給出明確建議:聽障群體應盡早進行聽力干預。對于兒童聽障群體而言,0 - 6歲是言語康復的黃金期,具有不可逆性,若因等待新技術錯過該時期,會對大腦聽覺發育及語言能力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成人聽障群體同樣如此,聽不見聲音的“空窗期”越短,康復效果越好;若“空窗期”過長,即便采用最新技術,也難以彌補大腦聽覺皮層退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康復效果往往不佳。
此外,如何確保當下干預與未來全植入技術無縫兼容也是聽障群體關心的問題。對此,Müller教授強調,當前選擇合適的植入方案至關重要,“完整的耳蝸結構,是迎接未來技術的前提”。MED - EL奧地利人工耳蝸的超軟電極優勢明顯,它能以近乎無創的方式貼合耳蝸自然結構,使聽障人士在享受當下自然聆聽的同時,有效保留耳蝸結構的完整性,為未來新技術的應用預留空間。
全植入人工耳蝸技術的發展為全球聽損朋友帶來了新希望。在此背景下,聽障群體應把握當下,選擇保護耳蝸的植入方案,抓住聽力語言康復的黃金期,如此才能在未來新技術成熟時,順利擁抱并享受這一歷史性突破。(固原新聞網)
本文鏈接:http://www.020gz.com.cn/news-1-44810-0.html全植入人工耳蝸技術取得新突破,聽障群體干預與選擇引關注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